孩子脊髓損傷后,“媽媽主播”的考驗與掙扎
有的媽媽對佟元說,拼命叫直播間里面的人打賞、刷禮物、點小心心,這樣的行為很像乞討。
“誰會關注這個孩子的一生,只有這個媽媽,媽媽這一生都會搭進去。我覺得這個包袱不應該僅讓她們扛起來,應該是社會福利制度扛起來的?!?/blockquote>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李慕琰
林琪在短視頻中展示兒子如何上下樓梯。
八歲那年,命運和女孩琪琪開了一個太過殘忍的玩笑。
因為一次意外,導致高位截癱,人生從此離不開輪椅。在琪琪生活的潮汕農村,敏感的女孩需要消化周遭的指指點點。好在,她還擁有另一個世界——媽媽的直播間。女兒受傷后,為了謀生,媽媽李曉慧開始學做主播,這是無法再工作的她僅有的收入來源。
李曉慧的直播內容是陪伴孩子康復的日常。為了從算法中突出重圍,展示孩子身體的“殘缺”和自己的“困窘”,是她從不回避甚至有意凸顯的主題。視頻的標題諸如“11歲了還要紙尿褲”“經常被問需要上廁所嗎”“我每天需要人抱十幾次,你愿意抱我一次嗎”。
2022年10月,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裴諭新和碩士研究生佟元在《山東女子學院學報》發表了一篇論文——《悲情敘事、情感勞動與母職韌性:脊髓損傷兒童的“媽媽主播”個案研究》。
從2018年起,她們對四位像李曉慧這樣的媽媽,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追蹤。四位母親都是三十歲出頭的年紀,來自廣東、湖南和甘肅,有人在城市,有人在農村,孩子們年紀相仿,受傷時都是7歲。過去,她們有的在工廠打工,有的在公司做文員,還有人同別人合伙辦廠。但孩子受傷后,無一例外都成為全職主婦。
裴諭新和佟元見證了孩子們進入康復醫院、媽媽開始直播的過程,并在此后三年同她們保持線上線下的聯系。做直播的初衷,是消解漫長的康復日常,也是生活跌入谷底后,手里能握住的一點點希望。
吸引了短暫的關注和金錢回報后,媽媽們需要應對直播間的復雜生態,甚至是戀童癖和戀殘癖的目光……“在這些女性身上我看到的是,在這么有限的資源之下,她們可以這樣把一個爛牌盡量打得好一點點。她們所做的掙扎也好,帶給我們的沖擊、思考也好,我們做這些研究,現在也提不出來該怎么辦,但是我們最起碼要把她們這種現實狀況揭示出來?!迸嶂I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是我們醫院的網紅”
2018年7月,彼時研二的佟元,來到廣州某康復醫院社工站實習。
這是一家為工傷職工和其他傷殘人士提供醫療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的公立醫院。李會是社會康復科的社工,也是佟元的實習督導,主要為來自全國的脊髓損傷患者提供社會康復服務。
裴諭新每年都會派學生到這個社工站實習,同時產生畢業論文。她從事家庭、婦女社會工作和性別關系與女性研究,近年來關注數字經濟與女性創業問題。因為佟元也對相關議題感興趣,李會便建議她關注脊髓損傷兒童的主播媽媽,“這是我們醫院的網紅,大家都知道”。
佟元在帶孩子們做手工時,見到了這幾位媽媽。她的第一印象是普通,“沒有所謂的網感”。她看過李曉慧的直播,覺得白凈漂亮,真正見面后,發現她也是普通農村婦女,說話直率,聲音洪亮。男孩杰杰的媽媽林琪,會和她聊喜歡的鞋子。
她們走上主播之路最初是個偶然。當時,醫院里有個二十多歲的脊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