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留學生柯義:我相信追求和平的腳步丨我信
當時,一張離開烏克蘭的機票售價1.68萬,對他這個來自中國普通農村家庭的孩子來說“確實開銷過大”。他幼時一直跟外公外婆生活,“我也特別能體會這種寄人籬下的滋味,看到這么多家庭在經受苦難,我總是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什么?!?/blockquote>責任編輯:于冬
柯義
2022年12月,柯義久違地在利沃夫聽到了導彈掉落和防空警報的聲音。他住在利沃夫北部的一棟二層小樓里,鐵皮屋頂不太隔音,積雪堆積,導彈掉落的余震聲更加明顯。
柯義的日子從未像2022年這般繁忙且充實。在持續三百多天的俄烏沖突中,柯義在防空洞中教小朋友們畫畫、聯系各方為烏克蘭難民捐贈物資,與其他志愿者一道幫助了無數烏克蘭家庭。
“蹭電蹭網”
一開始,柯義只是想為那些來自烏克蘭東部、中部的難民“做點什么”。
柯義志愿工作地也是他的房東羅曼(Roman)負責的難民安置點。這里占地面積約有五六百平方米,由房東家的工作室改造而成。
地上一層有四個房間,還帶廚房和幾個衛生間。戰爭爆發初期,有許多難民在大房間里打地鋪。地下一層則可以作為防空洞,頭幾個月,柯義還在地下一層的公共空間給四五十個難民小朋友上美術課。
進入深冬,烏克蘭開始頻繁地停電。公共場所只好啟用臨時發電機,但超市只開一半的燈,人們開始用廢紙盒與蠟油自制蠟燭。
“嗡嗡”,柯義清晨時常被鄰居的發電機吵醒,看來“今天又要四處找地充電了”。有時候,他會去市中心的咖啡廳“蹭電蹭網”,有時候也會去隔壁小區借電源。
柯義不敢斷網失聯,需要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