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爆竹響起來,過年才有年味、喜慶味,也是保護民族集體記憶
煙花爆竹的燃放時間是極有限的,中國各地的民俗大體只是集中在陰歷新年初一至初三、初五、十五等幾日,污染程度極其有限,主要是一些煙塵,風一吹就散了。而且另一方面,煙花爆竹的“污染”,其實也是燃放者的刻意追求——彌漫在空氣中滅疫消毒的硝煙氣味令人心安,可以消滅隱藏在空氣與一切角落中的鬼魅。甚而對于許多中國人而言,正是新年幾天濃烈的硝磺氣息,與食物共同構成“年味”的嗅覺味覺記號。
責任編輯:陳斌
燃放煙花爆竹原本只是農歷新年民俗,但在過去的陽歷歲末,全國各地普遍出現燃放煙花爆竹慶祝元旦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煙花爆竹所寄托的久遠深厚的民俗內涵,得到中國人的普遍認可,并可恰在此時用以表達對于新年的希冀——無論陽歷新年,還是陰歷新年:祛除癘疫,表達喜慶與未來的期盼。
遠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梁,時人宗懔所著《荊楚歲時記》,即有記載:“正月初一……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痹谙嘈湃f物有靈的中國傳統社會,百姓相信無論善惡,冥冥之中皆有神鬼左右。見于《山海經》的傳說,干旱有旱魃作祟,瘟疫有絜鉤出沒。而造孽的鬼魅,總是見不得光的,于是百姓想起許多應對之道,嚇跑它、打倒它,好讓雨來疫消。裂響的爆竹,無疑正是這種原始的邪不壓正思想的最好寄托,“爆竹聲中除舊歲”,制造過去一年中所有災禍的“山臊惡鬼”也一并嚇跑打倒,于是心生新年五谷豐登、百病不生的期盼,鼓勇迎接新的生活。
——不是嗎?過去一年乃至三年中國遭受到令每位國人銘心刻骨的新冠瘟疫,新年總是轉折的契機,各地市民遵循千百年來祖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