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宮崎駿的足跡:用善意與勇氣直面真實人生
從《風之谷》的主題之一“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到《幽靈公主》的宣傳語“活下去!”,再到《起風了》中引用的詩句“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那個從二戰廢墟中的宇都宮出發的少年一路走來,始終都在思索同一個問題,即在艱苦困頓之中, 我們該如何活下去。
2023年,“隱退”九年后的老人按捺不住創作的熱情,將會推出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繼續叩問人生價值,傳遞真誠勇氣。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1941年1月5日,宮崎駿出生于東京府(今東京都)。父親宮崎勝次和母親美子共育有四子,宮崎駿排行老二。同千千萬萬在戰時出生的人一樣,宮崎駿的人生從一開始便和洶涌激蕩的時代背景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這一年,日本開始對國民實施生活必需品的統制措施,東京推出糧票和食用油票;連小學生都被強行要求參加軍事訓練;日本軍國主義叫囂美國(America)、英國(Britain)、中國(China)、荷蘭(Dutch)四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ABCD對日包圍圈”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流行語;十二月,日軍偷襲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到了1944年,海外戰場的節節敗退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考慮如何應對必將到來的本土轟炸。六月,內閣通過針對國民學校初等科(相當于現在的小學)學生的《學童疏散促進綱要》和《帝都學童集體疏散實施要領》兩項決議。
學童疏散以投靠鄉下親友為主。對于那些無處投奔的城市孩童,則采取集體疏散的避難方式。據東京都官方統計,是年七月,在可能直面空襲的47萬名三至六年級的東京孩童中,有近12萬人選擇前往鄉下親友處避難,另有高達26萬人提交了集體疏散申請書。(東京都《學童疏散申告狀況調查》,1944年7月21日)而早在一年前,兩歲的宮崎駿就已跟隨家人離開東京,前往一百公里以外的栃木縣宇都宮市。
杭州一處草地,猶如宮崎駿動漫里的夏天。
作為人生起點的宇都宮生活
如今,當人們提起宇都宮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可能會是當地美味多汁的特色小吃——宇都宮餃子。作為來自中國大陸的舶來品,餃子早已在宇都宮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扎根發芽。從JR宇都宮站一出來,四周舉目皆是煙火氣沸騰的餃子館。而對于宮崎駿的影迷們來說,宇都宮不僅是名副其實的“餃子之城”,同時也是宮崎駿的舊居所在地。從JR宇都宮站驅車十分鐘后,便能抵達位于宇都宮松峰二丁目的那棟在二戰空襲中幸存的日式古宅。這棟老宅子陪伴宮崎駿度過了他的童年時光,同時也是《龍貓》《起風了》等動畫電影中的某些場景原型。此外,宮崎駿的小學母校就在古宅附近。
回看歷史,在江戶時代,宇都宮曾是日光街道(建于江戶時代的五街道之一,從現在的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一直延伸至栃木縣日光市)上最為繁華的驛站小鎮,經此地前往日光東照宮拜謁幕府開創者德川家康的旅客車馬絡繹不絕。進入明治時代之后,基于振興當地經濟的考量,這座經歷了幕末戰火的小城開始招攬兵團和軍工企業入駐。
宮崎駿的祖父宮崎富次郎是一名能工巧匠,在東京墨田區經營一家名為宮崎制作所的街道工廠。這家工廠后由宮崎駿的伯父繼承。1942年末,這位伯父成立新公司——宮崎航空機制作所,開始為當時知名的飛機制造商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供應零部件。他將公司總部和名為“宮崎飛行機”的新工廠建在距離宇都宮市僅十二公里之遙的鹿沼市,由自己出任社長,宮崎駿的父親勝次擔任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