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后康復該吃肉還是吃粥?當遵循康復營養學、拋棄狹隘民族主義
康復中到底該吃白粥還是該吃富有豐富蛋白質的肉、蛋、奶,以及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是個正常人就應該選擇后者。
人在飼養動物,尤其是需要從事重體力勞動的騾、馬等大型牲畜的時候都知道,這些動物光吃營養成分較低的牧草是不行的,必須在飼料中加入谷物、蛋白質(魚粉)、礦物質、維生素,才能保證其健康,怎么同樣的問題放在人類自己身上的時候,就自欺欺人起來了呢?
責任編輯:陳斌
防疫政策調整已有時日,輿論熱點也逐漸從就醫、用藥轉移到了康復和預防再次感染上。
相當一部分康復患者表示“陽康”之后出現了虛弱和乏力的癥狀,對深受“藥食同源”思想影響的國人來說,“養病應該吃什么”無疑是一個對大多數人都相當重要的共同話題,然而在這個不同意見陣營激烈爭鋒的網絡環境中,連這個共同話題,似乎也難有共識。
以醫生和營養學家為主力的“蛋白質派”認為,康復期應該注意補充肉、蛋、奶等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以彌補身體在對抗病毒期間的巨大消耗。以部分網絡大V為代表的“白粥派”則聲稱白粥才是中國人最傳統的療養食物,因為專業知識尚難以與前者匹敵,“白粥派”甚至祭出網絡民族主義大旗,抨擊“蛋白質”派差不多是“非國民”。
粥、米、粉、面
粥、米、粉、面是中國人傳統餐桌上的四大主食,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就是粥,早在制作米、粉、面的水稻和小麥從異域傳入長江和黃河流域之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就開始將粥作為主食。古代本無粥字,而作“鬻”,亦作“糜”,前者體現了以鬲煮米的烹飪方式,后者則顯示出粥最終呈現出的半流質狀態。
在水稻傳入之前,先民最早吃的粥是黍(糜子)、粟等谷物煮成的??脊艑W證據顯示,在距今8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先民使用粟、黍等谷物煮粥的痕跡???/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