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物界四大未解之謎:農產品原產地標識或難逃“檸檬”市場命運
很多產品,最終還是只有靠感官說話。對于感官測試,這也有很成熟的辦法,那就是盲測試。這種試驗方法可以避免安慰劑效應( placebo effect)或者觀察者偏愛(observer bias)影響。把大閘蟹和太湖蟹放在一起,人們自然覺得大閘蟹好吃,但如果不標識出來,人們很可能就分不出來的。前幾年網上有人打賭,盲品太湖蟹和大閘蟹,結果顯示并不能區分。
責任編輯:陳斌
有個段子講,中國食物界有四大未解之謎。
第一是查干湖的魚。一個只有307平方公里的淡水湖,魚似乎永遠打撈不完,越賣越多。
第二個是陽澄湖的蟹。只有18萬畝的小湖,卻一年四季供應著中國14億人餐桌上的螃蟹,其產量之高讓五大洋失色。
第三是五常的大米,只要有東北大米的地方一定有五常。中國人完全不用擔心缺糧,因為連五常大米都吃不完。
第四是外國貨,是82年的拉菲,這款1982年產的葡萄酒,似乎永遠喝不完,這一年仿佛是千年萬年。
其實,明白人都知道,這些未解之謎的答案都一樣,就是假冒。比如很多大閘蟹就是“洗澡蟹”,從太湖買來,放到陽澄湖養幾天,“洗個澡”,就當作大閘蟹賣出去。所以,陽澄湖的蟹是永遠賣不完的。
現代工業品是比較好分辨產品品質的。工業產品可以通過拆解或測試來檢驗品質。比如手機,只需要運行一個測試軟件,就能知道手機的CPU、顯卡的性能,電池的電量,充電時間的快慢。即便是屏幕這類一般消費者肉眼無法分辨的指標,用儀器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測出亮度、色域、色準等指標。汽車也可以測試加速、油耗、續航等指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