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的2022書單

責任編輯:劉小磊

[美]戴思哲著、向靜譯:《中華帝國方志的書寫、出版與閱讀:1100—1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資料圖/圖)

我一直以為地方志是工具書,等到看完戴思哲的這本書(也是西方學界研究中國方志的第一本專著),才知道它還是“一種活的文件”。既然是“活的文件”,就需要方志流動起來。于是,戴思哲以美國書籍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的“交流循環”理論為概念架構,對方志的“生產、流通、閱讀與使用的社會脈絡”進行了重點考察。正是得益于這一理論的運用,他寫出了中國獨有的這一優良出版物種的一生,并把它循環到了廣泛的社會與文化生活之中。我所感興趣的部分是:一、編修方志到底是為了什么?戴思哲告訴我們:對朝廷而言,目的是為了收集統治地方的基礎信息,同時傳達上下的統治關系;于地方來說,官員則有效忠和宣傳政績的機會;二、方志中的山川、古跡、寺觀祠廟、水利、橋梁和各種四至、傳記、人物,有可能是發生訴訟和引起爭議的可靠證據,其中不乏弄虛作假的成分。在第七章“閱讀和使用方志”中,戴思哲詳舉了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由董曉編纂的《上虞縣志》將“曹黎湖”改為“皂李湖”后引發的群體訴訟案例,使我想起中國勘界進行時,我所看到的省與省在水域、礦產資源發生爭執時,雙方皆拿出通志、府州縣志來證明歷史上這一區域是屬于已方的“信史”。方志中的這種曲筆或者說是暗藏的玄機,使用者不可不察。

[荷蘭]田海著、王健等譯:《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象》,新星出版社2022年3月。(資料圖/圖)

欲了解關公是如何由一個橫死的“孤魂餓鬼”而被塑造成為“武圣”和“文圣”的,不可不讀荷蘭籍漢學家田海的這本專著。

田海解釋中國民間的神靈崇拜,用了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杜贊奇在研究關公崇拜時提出的“復刻”(superscrition)模型;觀察的視角則用了以研究永樂宮及呂洞賓信仰與全真教的關涉聞名的康豹(Paul R. Katz)的“共生”(cogeneration)概念。田海很少利用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