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政策該“刮奶油”還是“摻沙子”?談談經濟增長里的文化因素

按照進化生物學的定義,這里所說的“文化”是指人們后天習得的一系列行為規則,這些規則的習得往往并非刻意,而是在實踐中逐漸掌握的默會知識。

比如,我們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更喜歡吃什么樣的食物,如何婚喪嫁娶等等。此類規范根植于一個社會的文化之中,不同的文化對于這些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就移民問題而言,重要的是,多個領域的學者研究證實,人們的文化特征通常不會因為族群的遷移而立刻發生變化,而是會保持持久的慣性,當然也就會與陌生社會的文化規范有沖突。

責任編輯:陳斌

2022年年底,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加雷特?瓊斯 (Garett Jones)的一本新書《文化移植》在學界掀起了激烈的討論,為本就令人憂心忡忡的世界經濟平添波瀾。

同化與移民政策

簡單來說,作者從族群的文化特質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持久慣性這一學術共識出發,通過自己構建的數據庫和實證分析指出,移民群體到達一個新國家之后,其在原有社會形成的文化規范將很可能在新國家持續好幾代人的時間。這種文化特質在家庭、社區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即使到了第四代移民仍僅有大約60%的人能完全同化。

長期看,這種文化差異深刻影響了新移民在美國的經濟表現,比如挪威來的移民就比波蘭人發展得更好、掙錢更多;而波蘭移民又高于菲律賓人。作者認為,在新移民家族被同化之前,“這種低同化率可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認為大多數移民來自比當下美國更好的國家”。

接下來,作者對移民政策的取向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美國應該通過SAT等篩選機制的調整來收緊移民政策,而不是高喊著政治正確的口號加大開放準入。

作者警告說,種族多樣性并不像大家以為的那樣對經濟增長一定有好處,“當你看到人們高呼‘多元化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時,其實是用假想替代了經驗——正如每一個試圖再婚的人所想的那樣”。據此,作者認為,美國應更多引進那些有過長期技術、制度和生產力水平領先歷史的國家的移民。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