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沒有錯,“大”了之后呢?|2022文化原創榜·文博

★年度展覽:“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

☆推薦理由:以東西交流中的玻璃為切入口,從日常的玻璃上溯至絲路沿線各文明的日用之美,讓熟知陶瓷西傳的中國觀眾了解了一段玻璃東傳的千年歷史。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1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中國春秋末期的眼紋玻璃珠串,出土于山西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山西博物院藏。 (資料圖/圖)

如果文博行業也要評選出一個所謂的年度漢字,2022年的這個字也許是“大”。盡管碩大的博物館、大型展覽、大數據等現象已經出現多年,但肉眼可見,很多東西都在變得更大。新的博物館、美術館像城堡一樣聳立城市郊區,它們的門廳和展廳被建造得奇大無比;展廳內部的展覽也在追求宏大敘事,各級博物館的常設展往往講述著關于本地的大歷史,而它們在2022年的特展似乎更傾向于一種大型的回顧展;線上展覽也從單兵作戰演變為多個博物館聯手制造,更多的數字資源、更大的數據庫,往往使觀者墮入數字圖像的賽博海洋。假如可以送一句祝福給這個“大”的話,希望它是有容乃大。

眾多新館首秀,評價如何

近年來新博物館的建設,搭上城市基建和文博熱潮疊加的雙快車。很多城市在新的城區建設舊有博物館的新館,也有更多的博物館名目被創造出來,以適應新的時代關切和研究熱點。伴隨著這股新建博物館熱潮的,是后續如何更好地進行空間利用的問題。文旅部發布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博物館的人均面積增長了124.85%,而參觀人次僅增長32.7%。2022年新建的諸多博物館如青海的河湟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二期新館、西藏博物館新館等,都擁有巨大的空間體量,今后更加豐富的展陳和更加頻繁的特展才能使它們充實起來。

專業的考古博物館頻頻亮相是2022年新建博物館的亮點之一。這一年,陜西考古博物館和湖北考古博物館相繼正式開放。陜西考古博物館是中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開館大展上最為吸睛的展品當然是上官婉兒和羅婉順的墓志。上官婉兒墓志自帶流量毋須贅言,而首次展出的由顏真卿書丹的羅婉順墓志則出土于2020年,是首例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期書法真跡,它在考古學上的意義也許更加貼合考古博物館的主題。

與一般的博物館中琳瑯滿目的“寶物”相比,考古博物館則顯得更為專業化,比如建設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館中收藏了二十萬余件考古文物標本。這些文物標本也許看起來只是一塊夯土,一片粗陶,不那么像“寶物”,展覽的內容也以考古學科的發展為主線,對很多人來說有些許枯燥,也會有一定的認知門檻。令人遺憾的是,這家專業博物館似乎迎來的多是湊熱鬧的游客,而不是同樣專業的觀眾。有網友發現,開館不到十天,很多展品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某些用于展示的夯土、原始生土都出現了缺角、劃痕。而一塊保存有古代華縣大地震的遺存信息的考古學土層,則被游客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