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東珠海到河南扶溝——一家四口的兩地生活

工作沒了,妻子、兒子、女兒也都處于半歇業狀態。留下還是返鄉?這是個問題。他跟妻子商量過 :回老家吧。梅雪阻止了他 :“回去干什么?田地又沒有農活?!?/blockquote>

這是一家四口,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背景下,在同樣遭受危機影響的中國的生存故事。他們是——父親柴衛春、母親梅雪、女兒柴娟以及兒子柴亞勇。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工家庭。一家人全都在外打工,先是父母,再是孩子。日復一日地從事簡單而枯燥的勞動,生產的產品則銷往世界各地。住在城市邊緣的城中村狹小的接吻樓里,在南方度過一個又一個春節。這里從來不是他們的家,但他們已很滿足了——工作穩定,只要多加班,就能多掙錢。

但是,去年9、10月份起,不可知的命運開始改變他們的生活。起初是廠里不再要求加班,降低工資,后來干脆說放假了。他們只有唯一的退路——回到分隔許久、已有些陌生的農村。

于是,梅雪和兒子柴亞勇返回了老家河南,柴衛春和女兒柴娟則繼續在珠海三灶鎮,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經濟復蘇。

這是結婚20年以來,柴衛春和梅雪第一次分開。妻子剛離開那陣,柴衛春感覺眼前一片黑,大病一場,高燒42度,“那幾天一個人躺在床上,真是凄凉。”

臘月二十四,農歷小年。梅雪在河南老家門口點燃了一掛鞭炮,拿起電話撥給遠在珠海的丈夫:“聽,你聽到爆竹聲嗎?”

丈夫柴衛春此時正在珠海三灶鎮狹小的出租屋里操持碗筷,將中午剩下的紅薯粥熱一熱,算是晚飯,而農歷小年的日子,要不是妻子的電話,他已經忘記。他快速吞下了一碗紅薯粥,就趕去上夜班了。

半個月里,本刊記者由南而北,分別在廣東珠海和河南扶溝,記錄和觀察這一家四口分居兩地的日子。也試圖同時描述,這一南一北、一個民工輸出大縣和一個民工主要流入地,在經濟危機影響下的生存狀況。

據統計,因金融危機影響,全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返鄉。柴衛春一家,只是其中的縮影。

柴衛春現在只能自己料理生活 圖/譚翊飛

柴亞勇(右)和他的同伴 圖/譚翊飛

每年的春節前夕,都是農民工返鄉的高峰期,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的返鄉潮大大提前了 圖/麥圈

妻子梅雪在做飯 圖/譚翊飛

父女在珠海

保安員柴衛春的工作來之不易。

年前,因為思泰電子廠招工,卻不要大齡男工,他失去了和妻子同在一個廠里工作的機會,只得去了一家化肥廠作搬運工。4年后,金融風暴來襲,廠里活不多,他被裁員了。

被裁員時是他家最困難的日子。工作沒了,妻子、兒子、女兒也都處于半歇業狀態。留下還是返鄉?這是個問題。他跟妻子商量過 :回老家吧。梅雪阻止了他 :“回去干什么?田地又沒有農活。”

柴衛春聽了妻子的話,堅守一段時間后,果真找到了這份保安的工作。每天工作12小時,拿固定工資,上班若被發現打瞌睡每次扣50塊。

柴衛春很滿足,他認為這份工作再不會丟了,“廠子垮了,總還要人看財產”。但他的開支也在增加,上夜班每晚得一包煙,“沒辦法,否則會打瞌睡。”

為了增加收入,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12個小時做保安,值班,另外六七個小時開摩托載客,碰上上夜班,他清早下班就開始拉客,下午才睡覺,“那樣睡得香,倒下就睡著了”。

38歲的柴衛春留著平頭,上身穿一件4年前剛來時買的黑色皮衣,下身一條暗色條紋褲。本刊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馬路對面的摩托車上高喊:過來這邊!

三灶鎮的馬路比扶溝寬得多,工人提前返鄉,鎮上已顯冷清,掛著江西牌照的河南人開的摩托車,在馬路上胡亂飛竄。

柴衛春也是摩托仔中的一員。他的摩托車載客生意在農民工返鄉后直線下降,收入不到以往的一半,但搶劫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