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江:反思危機不應成為拒絕政改借口
皇帝也可以在決策前多聽幾個人的意見,皇帝也可以借用網絡這種工具,讓老百姓都來發表意見,皇帝也可以允許老百姓對他行使權力的過程進行監督。但你能認為這就叫民主政治嗎?
歷史上執政黨做了很多事,有的是對的,有的是錯的,有的是當時不得不做但現在看來有問題的,我們不能把為社會主義制度辯護,變成為傳統的模式辯護
《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說:“我們現在都是中國人了。”《新聞周刊》的最新封面講:“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者了。”——“他們”現在都是怎么了?
金融危機下,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出手救市,“國有化”引發激烈爭論,爭論見諸媒體又往往伴隨著聳動的標簽——它們通過翻譯(以及省略)抵達中國,這里的很多人并不在意標簽后的具體爭論,“社會主義”足夠讓他們感覺良好。
如果這些標簽僅供懷念,或許只是一種社會情緒的釋放,但在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看來,一種舊的思潮,正借著它們重新活躍起來,而這是需要警惕的。他認為,反思經濟危機、反思西方模式,不應該成為拒絕改革(尤其是政改)的借口。
王長江年初在媒體上發表文章,提醒人們注意新近出現的“政改麻木癥”,這位熟諳中國政治的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告訴本刊,知識界的這種思潮,是一個不良的信號,不但影響民眾,也可能影響高層,“他們會不會想,那么,政改就先放一放?”
人物周刊:提出“政改麻木癥”的起因是?
王長江:最近一段時間,關于經濟危機的解讀有各種觀點,其中一種就是認為,我們受影響小的原因是我們的體制好。有些學者為這個體制辯護,這也算是一種觀點,可以理解。但辯護不能到違反常理的程度。
歷史上執政黨做了很多事,有的是對,有的是錯的,有的是當時不得不做但現在看來有問題的,我們不能把為社會主義制度辯護變成為傳統的模式辯護,進而還認為社會主義應當是計劃經濟、蘇聯模式還是值得肯定,這似乎成了一種復活的思潮。
人物周刊:這種思潮在學界影響如何?
王長江:沒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