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轉型中的企業力量丨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榜單發布
中國雙碳目標兩周年以來,企業雙碳創新不斷實現突破。1月13日,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創新與行動研討會“于線上召開。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分享了基于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數據的“碳路”深度觀察,并與來自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嘉賓,共同探討了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路徑與模式。
責任編輯:閆靜
南方周末總經理、南方周末研究院院長姚偉新,在會議致辭中指出,對企業而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氣候行動,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南方周末持續關注企業的減碳創新,圍繞企業貢獻碳中和的方法論、創新模式、實踐路徑、溝通方式,開展一系列研究和傳播工作?!爸袊髽I雙碳行動力榜單”,凝聚了南方周末三年來對企業貢獻碳中和行動的觀察,也延續著南方周末數年來對企業社會責任議題的關注。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賈明在主題演講中表示,雙碳議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能夠激勵企業在碳減排過程中,圍繞自己的碳中和目標,盡最大努力去進行減排。而提升企業碳中和責任,需要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層面等多維度入手促進企業提高碳減排技術投入的動力。
從共識到計劃,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初顯
企業應對氣候變化雖有共識,但在具體實踐中,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的行動差異較大。2022年9月,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啟動“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活動,歷時4個月,調研對象合計230家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外資在華企業中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最終產生“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100強”。
調研工作聚焦于低碳轉型大浪潮下的企業雙碳行動。課題組為“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獨立開發的企業雙碳行動力模型及指標體系,包括雙碳領導力、執行力、加速力、協調力、凝聚力五個維度,共設計了53個調研指標。
從百強企業五個維度的綜合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調研企業重視雙碳承諾、雙碳溝通和傳播,通過彰顯氣候雄心塑造雙碳領導力,但綠色低碳轉型力度、雙碳投入、低碳轉型成效等方面明顯落后于企業的氣候雄心。
圖:100強企業雙碳行動力得分(百分制)
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分享研究報告時指出,希望通過媒體智庫對企業雙碳行動力的關注,在未來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雙碳創新實踐,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雙碳領跑者,帶領更多企業走向綠色低碳轉型道路,把支持國家雙碳戰略的行動轉化為企業綠色發展的自覺行動。
從雄心到行動,企業落實目標需通盤籌劃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日趨緊迫,要求企業拿出切實的解決方案,增強系統觀念,科學穩步減碳。從彰顯氣候雄心到聚焦務實行動,企業如何有效落實雙碳目標?
騰訊碳中和高級顧問翟永平表示,騰訊的碳中和路線圖從自身減排開始,優先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然后是自建可再生能源電源、采購綠電,最后才考慮抵消,購買減排量。即使這樣的購買,也希望是用我們自己投資的減排項目去拿到相關碳匯。騰訊更希望持續發揮科技力量助力全社會各行各業實現碳中和,通過對產業、消費者、新興技術的孵化,助力更多合作伙伴向低碳轉型。
伊利集團代表表示,企業所處的行業非常復雜,橫跨一、二、三產業,從飼草種植、奶牛養殖、產品加工到終端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會涉及碳排放,要想實現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對整個行業來說挑戰巨大。作為行業領導者,伊利必須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帶領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迎難而上,積極探索,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共赴零碳未來。
聯想集團ESG與可持續發展負責人、聯想中國平臺社會價值委員會秘書長王旋女士表示,聯想在2009年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是國內首批加入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的高科技制作企業,聯想的目標是在2050年底之前實現凈零排放。在低碳轉型方面,聯想立足自身數字化、智能化優勢,圍繞減碳生態圈各排放主體,循序漸進推行減碳行動,如打造綠色工廠、零碳工廠;打造碳中和大樓及解決方案;構建綠色供應鏈;開發員工碳普惠平臺——聯想樂碳圈;發展綠色投資與綠色金融等。首先發揮自身ESG領軍優勢,率先實現自身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同時,培育、帶動和引領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實現低碳化、數字化轉型;并結合公司3S戰略轉型,始終致力于打造ESG生態,積極對外賦能,助力千行百業低碳轉型。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企業應對氣候變化從雄心到行動需要通盤的籌劃,更需要一步步地往前邁進。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承諾的低碳如何能夠融入到各個業務板塊當中去?
CDP中國副總監李蜚分享,據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統計,截止2022年底,全球已超過4200家企業加入了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其中中國企業僅占2%左右;但加入SBTi中國企業的數量增長較快:2022年加入SBTi的中國企業和2021年相比增加了2倍,通過審核目標的企業數量增長了3倍。就CDP觀察,在碳管理行動方面,中國企業氣候治理水平有顯著提升,中國企業對于自身運營端的排放核算已經高于了全球的平均水平;不足之處是在范圍3尤其是價值鏈上下游排放的核算與管理,中國企業與跟全球平均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來自達能中國的代表表示,為企業減碳設置清晰、可執行、可測量的目標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可為后續更好落實減碳行動奠定良好的基礎。近日,達能宣布了一項名為“Re-Fuel Danone”的全球能源卓越計劃:一是到2025年要提高30%的能源效率;二是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如沼氣、生物質能源、太陽能、氫能等的應用比例;三是2030年100%的電力能源、50%的總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達能會將范圍1,即企業自有設施的碳排放,和范圍2,即企業消耗外購能源導致的供能機構的碳排放,至少減少42%。
遠景科技集團的代表分享到,遠景自身設定了具有挑戰性的碳中和目標,2022年底實現運營碳中和,2028年底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作為全球企業、政府和機構的零碳技術伙伴,遠景提出”五新戰略”,即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風電和儲能成為新煤炭,電池和氫能成為新石油,智能物聯網成為我們的新電網,零碳產業園成為新基建。同時培育綠色新工業體系,在各個戰略方向上不斷突破,比如新能源規模擴大的同時帶來的綠電消納問題,遠景的零碳產業模式應運而生,令新工業體系觸及到可再生能源富集但經濟欠發達或有經濟轉型需求的地區,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
遠帆在即,2023年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案例征集啟動
在雙碳目標下,各行各業都在為減碳事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2022年南方周末推出企業雙碳行動案例集,從能源、房地產、電子信息、汽車等不同行業,精選出14個典型企業減碳實踐案例。2023年案例集將進一步升級創新,重點聚焦于各行各業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路徑發展和模式,來關注減碳模式的系統性、創新性、引領性和可復制性,以期為行業碳中和落地提供前瞻性、系統性的碳中和實操樣本,推動企業實現自身發展、環境生態、社會演化相互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新局面。
案例征集將于即日開始至6月1日截止,面向全社會征集在綠色技術有突破、轉型模式成系統、綠色發展有特點等有突出貢獻的在華案例,對象包括但不局限于國企、民企、在華外資等不同類型的機構主體,由內外部專家評審篩選并最終匯編成冊,將于2023年7月在第15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上公開發表。
會議主持人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呂建中表示,南方周末中國企業雙碳行動力研究,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幅立體的企業碳中和行動全景圖。南方周末雙碳行動力模型及指標體系為企業雙碳表現進行縱向考量、橫向比較提供了方法論。南方周末推出的雙碳案例征集、思享薈、碳路可持續、走進責任企業等雙碳社會責任研究活動日益豐富,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活動將成為企業碳中和行動力提升的訓練營,助力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揚帆起航。
面對碳中和這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每個人、每家企業、每個行業都需要改變過去既定的生產生活方式,重塑觀念、重估價值、重構產業。南方周末將持續關注行業減碳創新實踐,總結、提煉可推廣的案例,與行業共享。正如姚偉新院長所表示,2023年,恰逢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研”二十周年,南方周末很高興能夠與一批批充滿創造力和責任感的企業相伴,一路分享經驗、收獲。二十年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議題范疇都有所變化,但不變的是對社會的關懷、對弱勢群體的體恤、對商業向善的信仰。
網絡編輯:伊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