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歲有“儺禮”:驅鬼驅疫得平安,祈來年風調雨順
新年之前舉行大儺驅鬼驅疫的禮俗,最遲在東漢已經成為朝廷認證的禮儀,天子百官和眾多人群都要參與,是迎接新歲的重要程序。起源于中國先秦的儺禮,對后世中國和周邊國家的民間習俗有深遠影響,其核心精神便是驅逐瘟疫,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迎接平安。
責任編輯:陳斌
古代新年前的臘祭,有一項古老的驅趕疾病與惡鬼的禮俗稱為“儺”(發音同挪),其流風余韻演化為儺舞、儺戲,即佩戴恐嚇鬼怪的面具,以舞蹈等儀式趕走邪魅,祛除來年的瘟疫。
驅趕鬼怪,最早是由一種披熊皮、戴面具稱為“方相”的人來進行,《周禮?夏官?方相氏》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鄭玄解釋說“冒熊皮者,以驚驅疫之鬼,如今魌頭也”,意思是方相戴著叫魌頭的兇惡面具,拿著武器跳儺的儀式,以驅趕瘟疫和鬼怪。
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就有方相戴魌頭的記載,如卜辭有“魌夾方相”的記載(《合集》6303正),其“魌”字為一個頭戴碩大面具的形象,也可以寫為“倛”。有學者認為,“倛”和“方相”應該最初是專門驅鬼的氏族,后來演化為驅鬼者的稱謂(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00頁)。
這種魌頭面具應該是兇惡可怖的,《荀子?非相》就用“面如蒙倛”來形容人丑惡的面貌,《慎子?威德》“衣之以皮倛,則見者皆走”,描述人們見到驅鬼面具就被嚇得躲開。顯然,面具的這副尊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