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生活的人決定春節返鄉

2023年春運從1月7日已經拉開帷幕,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預計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99.5%,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70.3%。過去三年,太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選擇就地過年,這讓終于可以回家過年的2023年,多了篤定,多了期許。

離家一年,歸鄉游子,最盼滿載而歸,帶回家的是大大小小的年貨,也是犒勞全家的榮耀。辭舊歲、賀新年,濃郁的中國“年味”在團圓中流光溢彩?!澳晡丁笔且环N具體而細微的美好,是高高懸起的大紅燈籠、門口張貼的春聯,是全國各地的珍饈,世界各處的佳釀,一年的辛勞與疲憊,在準備“年貨”的喜悅里,被一掃而空。

不管過去的一年里生活的味道是苦澀還是甘甜,中國人愿意相信,只要跨過這個年,就能過往不念,新歲平安。

新年將至,返鄉人踏上回家的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子的兩面 

10年,3600天,對于汪芳芳來說,至少有3000天的日子,是很篤定的。

2012年,汪芳芳隨丈夫一起來到上海,就此十年的時間,一直在這座城市耕耘自己從兒時起就埋下的夢想,做美業。

很小的時候,汪芳芳就知道自己喜歡與美相關的東西,每年過年,村子里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大姐姐們回家時,都會打扮得時髦又好看,令她十分向往,想著,“長大以后一定也要像她們一樣”。

兜兜轉轉的時間里,汪芳芳從化妝師轉型成品牌代理,一路從基層慢慢上升,在光景最好的幾年里,直接自己創業開店、開公司,在這個行業里逐漸摸索出一些門道,生活也小有起色。夫妻二人在上海打拼,孩子和婆婆留在江蘇老家生活,幾年前在老家置辦好了房產。對這個小家庭來說,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除了外部環境有點脫離他們的預期。

疫情三年對生活帶來的改變并不是聚焦在生活的某一刻,也說不上來一個具體的時間,汪芳芳感受到了生活當中的一些“失控”。美業的發展很依賴線下客流,因為暫時停滯的社會活動,她創業的公司,在掙扎了幾年后,徹底告一段落。

“不是很順利”,回顧剛剛經歷的一年,汪芳芳不無遺憾。

不確定的外部環境給經濟生活施加一股壓力,最先有感受的往往是暴露在一線的城市,隨后漸漸傳遞到神經末梢的縣城。生活在陜西安康小城的梅帆,在過去的一年,也經歷了一場“必然”的改變。

和汪芳芳一樣,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梅帆的人生走向。走出四川老家的縣城以后,梅帆也在深圳、廣州這樣的大城市里闖蕩過,2018年懷了二胎以后,出于照顧孩子的方便,她和丈夫一同回了陜西老家。

刻在四川人基因里的川菜稟賦,幫助梅帆很快在老家這邊支棱起一家小餐館,日子過得平淡又溫馨,守著丈夫和兩個女兒,她在這座小城里逐漸扎下根來。

安康距離省會城市西安有220多公里,這段物理距離起到了一定的緩沖作用,一直到2022年梅帆逐漸感受到了這股“不可控力”。最明顯的變化是店里的生意越來越冷淡了,歇業的時間逐漸超過開張的時間,再堅持維系下去,只意味著更大的損失。

小飯館在夏天還沒結束時,關門了。離開四川時,梅帆向往過更自由的生活,回到安康后,梅帆也期待過更安寧的未來,生活一次次將她送到了十字路口,推著她,趕緊擲下命運的骰子,然后大步向前走。

法國思想家蒙田曾在《熱愛生命》一文中,為“度日”這個詞語賦予了特殊含義。在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度日”就意味著“消磨光陰”,因而,“壞日子,要飛快去‘度’,好日子,則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人的一生,兩種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不論是汪芳芳還是梅帆,都曾品嘗過好日子帶來的甜頭,相較而言,剛剛過去的一年里,相當一部分的比例里,生活亮出的明牌上,就寫著“坎坷的日子”。

但無論如何,不服輸的中國人早早就知曉,所謂生活,就是“扛”起壓力,度過去。

離開老家外出打工的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撐下去” 

從創業者轉身回打工人,汪芳芳沒有用太長的時間適應。一來,多年在美業這一塊沉淀,經驗只多不少,熱愛也是有增無減,哪怕是在行業受沖擊最大的那幾個月里,她也沒有轉行試試其他門路;二來,孩子這么多年一直由老家的婆婆照顧,教育得很好,不管大人生活怎么樣,汪芳芳始終堅持,“要讓父母再好過一點,更不能讓小孩吃我們小時候吃的苦”。

有了充足的動力,以什么身份留在曾給過她諸多饋贈的行業,根本就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重新做回銷售顧問的汪芳芳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從眼下的境遇里,找到破局的最佳方法。

同樣需要劈開生活僵局的梅帆,也在盛夏要結束時,找到了一份在電商實體平臺做店長的工作。店面關掉后,梅帆的丈夫就遠赴福建重新做起了塔吊的工程,她則獨自留在平利老家,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在工作和生活里,極限撕扯。

將近10年后重新回到“職場”,梅帆有諸多不適應。早年間在大城市“拼殺”的經歷,很快幫她守住新的“陣地”。17歲那年,撕掉錄取通知書后,她直接進了深圳的工廠,在流水線兩班倒的空閑里,擠出時間學英語、學電腦,然后以一個高中生的身份,跳到外貿行業做了10年的翻譯。諸如此類來自生存的錘煉,徹底激發出她身上的堅韌,重新“奪”回人生的方向盤,她有底氣,也有勇氣。

找到手頭這份銷售的工作,汪芳芳也摸索了一段時間。

隨機應變是汪芳芳在這一年里最深刻的感悟,在疫情的長尾效應仍舊對美業有一定影響的時候,做銷售意味著要面臨比以往更艱難的拉新拓客和訂單維護。以前自己創業,要走一步看三步,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汪芳芳自己都分不出來,走出一步和看遠一步,哪一個更艱難,她能做的,就是咬咬牙扛起來,再調節調節心情,花更多的時間,用“真誠”來打動人。

同樣生活在上海從事媒體工作的小曹,就是被汪芳芳打動的客戶之一。

年初的上海,也讓小曹手頭的許多工作停滯不前?!蔼毦釉诜饪仄诘纳虾!背蔀楦改附箲]的根源,要不要“回老家”這個話題,在代際矛盾擴大以前,又被重新擺到了臺面。

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小曹已經在上海生活了10年,雖然異鄉人的孤獨時刻不少,但是見過“大世界”的她,也早已不習慣老家相對固定的生活。能做的只有硬扛,只不過年歲漸長以后,小曹開始選擇更平和迂回的方式。

廚房里的菜譜派上了相當大的用場,對父母可見的朋友圈里,小曹拍了許多自己做的家常菜,用來證明自己已經完全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正是這段特殊的居家時光,在柴米油鹽的日常里,小曹也體會到父母的不易,開始定期從網上團購各地新鮮水果和土特產回老家,來自慶陽的羊肉、乳山的生蠔、秭歸的臍橙、美國的開心果,智利的車厘子,那些平時父母吃不上、舍不得吃的東西,送到家里,哪怕人不能到場,心意總能準時送到。

在外工作的小曹給父母分享自己做的飯菜

更多的時候,她開始主動向父母分享自己在上海的生活,居家期間來自陌生鄰居“一蒜一姜”的溫暖,工作中來自客戶的肯定,閑暇時到美容院保養身體,周末和朋友逛街看展……來自大城市特有的溫暖和便利,逐漸消融了父母心里的堅持,也重新燃起小曹對于留在上海的信心,她和這座城市一樣,都在慢慢復蘇。

年末歲除,再來回顧這“不太容易”的2022年,“負重前行”是一個非常貼切的生活總結。反過來,又正是這股洪流般的“不可預期”,才更讓生活里的偶然所得,被放大出更為珍貴的意義,不論是來自家人的鼓勵,還是來自工作的回報,又或者是來自陌生人之間守望相助的溫暖,選擇堅守眼下生活的人,必然是對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

而生活,自然也不會辜負這種努力,只不過可能是換一種方式,給認真生活的人,踏實向前的底氣。

“慢慢變好” 

小曹是她們中間,最先感受到“生活向好”的征兆的人。

去年是小曹跟進一個捐書公益活動的第三年,前兩年里,小曹跟著項目組一起去往了許多偏遠地區的鄉村小學捐書,原定在歲末進行的線下活動,經歷了一系列問題后,進展很緩慢。

直到6月底,西藏林芝的一所鄉村學校里,終于改造完成了一間清新敞亮的閱讀室。7000冊圖書運到孩子們身邊時,當地的老師給小曹送去一碗酥油茶,帶著一群有著純澈干凈眼神的孩子,向他們道謝,之前郁結在小曹身上的困頓,被來自高原的快樂滌蕩干凈。

在敞亮的閱讀室里整理書籍

歷經磨礪,重看到在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努力之下,為另一群人帶去哪怕再微小也能照亮前路的光芒,也成為小曹去年最為珍貴的回憶,教會她在問題“坍塌”之前,從容應對。

過了新年,汪芳芳就迎來人生的第三個本命年了,她比小曹年長幾歲,也在考慮通過考研和繳納社保,獲得在上海的購房資格,再過幾年,兒子就要念初中,雖然老家的教育水平還不錯,但如果可以來上海,“走到更好的地方”,她希望為他創造這樣的條件。

提起兒子,汪芳芳總是有些歉疚。兩地分隔多年,兒子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成為“留守兒童”,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以至于多年以后,她自己也不清楚,小孩是怎么長大的。

好在兒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自己創業的那幾年,基本上三個月汪芳芳就會回一趟老家。不能回家的時候,就網購一些孩子用得上的東西寄回去,換個方式對孩子表達牽掛,這幾年拼多多在下沉市場的崛起,在另一個層面上,也承載起一個母親沉甸甸的愛。

汪芳芳網購兒子最喜歡吃的面包蟹

當銷售的那份工作,終于在去年最后一個季度走上了正軌,城市動起來后,專注自己的人也多了起來。另一邊,丈夫的事業也迎來了一些起色,年底的時候,夫妻二人開開心心提回一臺車,準備過年就自駕回家,以后看孩子也更方便。

“今年再怎么不景氣,我們這個小的愿望還是實現了”,繼在老家購房以后,買車成為夫妻二人這個階段的小目標,生活大抵就是這樣,苦過之后,補償給你的便是百倍的甜。

相較留在大城市要付出的努力,留在小縣城生活的梅帆,很難有這類煩惱,但生活在另一面關上的窗戶,她也花了較大的力氣將其推開。沒有外出工作之前,家里的開銷全靠丈夫一人在外地做工程支撐,養育兩個孩子的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梅帆是過日子的好手,家里的日常用品,貨比三家后,往往會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拼多多下單,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但是比起節流,生活更重要的是尋找開源的機會。

9月15日,是梅帆拿到當店長以后第一筆工資的日子,銀行卡在下午三點左右,多了一筆進賬,上一次這樣拿工資,還是10年前。梅帆所在的店鋪是經營家電產品,比起網購,生活在平利縣城的人們更青睞于在實體店購買這種生活大件,總體而言,工作有壓力,但也有盼頭。

年底,也是梅帆最期盼的日子,漂泊在外大半年的丈夫,過不了多久就能帶著工錢回家,一年里最開心的日子,莫過于團聚的時刻,她和丈夫約好,臘月二十七就出發,在過年前,一家四口回四川老家……

春節返鄉 

經濟回春,是2022年在日歷即將翻完時,留給2023年最好的禮物。

202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后,短視頻網站里,商人開始包機出海搶訂單;社交網絡上,北上廣等地發放的消費券和購物補貼,又一次沖上熱搜頭條;過去幾年飽受沖擊的餐飲行業,在取消了48小時核酸陰性等要求后,迅速迎來了人間煙火……種種利好顯示,那些“壞日子”,差不多已經度完了,扛過來的打工人,在2023年的序曲里,很快迎來了一年之中,最為盛大的節日。

雖然古老的人際生活和生產關系逐漸消失,人們對于春節闔家團聚的向往卻始終未減,無論時序如何轉換,春節始終都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以往,小年過后,返鄉的氣氛便熱烈起來,忙碌的節奏被人為放緩,空氣里彌漫的都是對節日的期待。超市貨架上大包小包的年貨,被一行行滿臉喜悅的返鄉人掃空,春運長龍一般的客流里,行李堆得比人都高,對于辛苦打拼的異鄉人而言,春節不僅意味著重逢,也意味著,不管經濟情況如何,也要在這幾天,好好犒勞在過往一年里辛勞的自己和家人。

“就地過年”的號召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線上電商的蓬勃發展,物流運力的飛速提升,年貨的種類也被極速豐富,以今年拼多多年貨節的供應為例,年貨品類直接從東北到海南、上海至新疆的農特產,延伸至美國開心果、智利車厘子、挪威北極鱈、阿根廷紅蝦、愛爾蘭面包蟹等全球直采的尖貨,幫9億用戶的 “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豐盛充盈。

梅帆在回四川老家過年前,將精打細算的優勢發揮至最大,在拼多多上一站式采買齊全過年所需,西安到達州的高鐵車程6個小時,算上轉車時間,快遞會比他們先行到家。在外一年到頭當妻子、當媽媽,她尤為期盼著回家,重新變成小女兒的時刻。

汪芳芳今年回老家的時間比往年更早,有車以后的時間更加自由,今年她提前在網上買了兒子喜歡的車厘子和面包蟹,把后備箱塞得滿滿當當,準備給兒子一個意外驚喜。到家沒幾天,感染了病毒,在家養病期間,內斂的兒子化身小暖男,時不時進來摸摸她的額頭,拿著毛巾過來幫她物理降溫,聚少離多的日子讓孩子和她并不算特別親昵,這些來之不易的親子瞬間,她也想好好品味。

小曹糾結了一兩天后,還是在元旦后買好了回家的車票。之前告訴父母春節打算去西沙群島坐帆船時,盡管父母沒有反對,但電話里的失落難掩,考慮到春節不回家,小曹提前在拼多多上挑了不少父母喜歡的年貨,臨近元旦,媽媽幾乎是每天一個電話,問她快遞到了哪里,雖只字不提回家的事情,但似乎又總希望從電話里,聽到一點想聽的東西。感念人生的漸行漸遠,小曹還是決定回家過年。

南下北上,東來西往,忙碌運作的交通樞紐,重新回歸熱鬧喧囂。新的一年,那些出現在新聞畫面里,熱氣騰騰的春運景象,再一次給予我們最真切的感受:無關遲暮,不問翻覆,重回熱點的“春運”,仍舊是中國人一生不變的鄉愁。

外地工作的人群迎著夕陽返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徙里,返鄉的人熱烈奔赴,只為期待已久的團圓,然后在一年一年難忘的除夕夜里,將對來年紅火的愿望被貼上對聯、封進紅包、拌進佳肴、盛入湯碗,化作一聲聲“新年快樂”的樸素祝福里。

煙火漫天里,過往一年的心酸煙消云散,歸鄉人一年努力的回報,最后都落在一句,“平安到家”。

(注:文中人名為化名)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