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字知時節,圖文識古今——【大寒 ? 圓】
大寒,是24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農歷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又要如期而至。就如同一個圓,回到原點即是結束,亦從結束的地方重新開始。
在甲骨文中,“圓”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為“口”,表示圓形,下半部分是鼎的形狀。在古代,鼎是食器和祭器,鼎口多為圓形,因此以這個形狀來代表“圓”。在金文中,下半部分被寫成了類似“貝”的字形,從此“員”成為“圓”的初期字。后來,“員”更多被特指“人員”的意思。從篆文開始,“員”字被加了一個圈,代表圓形,以區分“人員”和“圓形”兩個意思。
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時至大寒,因感受到春氣的萌發,小雞開始孵化;又五日,遠飛的鳥如老鷹等,變得更為迅猛,于空中盤旋覓食;再五日,水中結冰一直凍到水域中央,寒冷程度達到極點。
寒至極點,春欲歸來。
大寒過后,恰逢除夕,正好為這一年畫一個圓滿的句號。世間萬物又開始描繪新的“圓”。
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們解讀“圓”字,也是寄望新一年能夠圓圓滿滿。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