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眉山看東坡:何等水土,養育這等人物

如果蘇軾當道士,說不定一生還順遂些,可以終老故鄉。然而,正因為懷有修齊治平的儒士抱負,又沉浮宦海四十年,被無盡的榮辱悲喜“九蒸九曬”,才成就了更豐茂、繁博的東坡。假如蜀中多一個蘇道士,《赤壁賦》等絕妙好辭恐怕難以降臨世間,漢語會因此失色。

但道家思想確實為東坡敷了一層自在逍遙的底色,讓其詩文流溢空靈浪漫;在愁郁的貶謫生涯里,更是給予他極大慰藉。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三蘇祠披風榭前的東坡坐像(盧向前/圖)

老蘇選定的吉壤

從劍南大道南沿線一直前行,右駛入可以雙向通行的鄉村道路。走不多遠,拐進一條狹窄小路。路旁停著一輛小型紅色機動三輪車,跟它幾乎無間隙地交錯時,要屏住呼吸。順路而上,兩旁是成片的橘林,橘子滿樹,基本上成熟了,垂得最矮的枝丫離地面僅幾寸。

前方出現高大的牌樓,蘇氏墓地到了。沿著圍墻走了一段,從較高處向內遙望,墓園中有大片墨綠色的松樹,跟東坡詩“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正相照應。他說自己少年時就擅長栽松,種了數萬株,都已經成材?!叭f”大概是坡仙的夸張,不能較真。

墓園里面,松林附近既有修竹密集,也有香樟、枇杷、構樹等高低錯落。就像成都平原的很多林盤那樣,雜樹參差,偶爾顯得繁蕪,卻讓規整、潔凈的墓園,添了兩分家常氣息。

進入主道不久,首先見到蘇轍之墓,墓碑下方擺著一束黃菊。再往前走,蘇軾、王弗之墓并列,相隔幾米。獻給他倆的花束更多,王弗墓碑上還有兩個橘子。

蘇洵墓規模大得多,居于中心位置,墓碑前方有碩大的長方形香爐。這當然符合尊卑長幼之序,而且,蘇洵夫婦與王弗確實葬在此處,蘇軾兄弟的衣冠冢,系1986年眉山政府修復墓園時新建。

墓園在元代曾經湮沒,明清有幾任地方官主持過修復、擴建或增置祀田。嘉慶五年(1800年),眉州知州涂長發整修墓園并立蘇洵碑,眼前“宋贈太子太師蘇老泉之墓”于那年六月完成。

蘇洵之墓(盧向前/圖)

蘇軾兄弟的母親程夫人最早入土。蘇洵墓側有兩塊紅砂石碑,是他的《老翁井銘》與東坡區政府的《重修老翁井記》。由蘇洵的講述可知,他為亡妻卜葬時,很滿意此地的風水,占卜者也說是塊吉壤:高山之末分為兩股,回轉環抱。山間有泉水涌出,水量豐沛,蓄為大井,每日可供百余家飲用,村民說泉名老翁井。

蘇洵墓碑前寬敞的石板地上,偶爾有銀杏的黃葉白果,悄然落下。群鳥在臨近的樹枝間愜意地穿梭鳴叫,看來它們沒有被打擾到。

離蘇洵墓不遠是幾畝水塘,有小亭曲橋通往塘里的老翁井。井旁有民國時立的老、翁、泉三塊石碑,井口呈八邊形,直徑兩尺左右。水位很高,表面有隱約的細紋,似乎伸手即可探到,卻又不忍觸碰。成都平原的秋冬向來陰云密布,這一天卻是難得的艷陽天。藍天清亮,云朵疏松,飄到頭頂的那兩團,正好映入老翁井。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弗在京病亡。父親對兒子說:媳婦跟隨你經歷艱難,“不可忘也”,改日一定要送回鄉,安葬在她婆母的墓側。次年四月,蘇洵病故。

蘇軾兄弟于治平四年安葬了親人。蘇軾為王弗撰寫的墓志銘說,她葬于眉州東北彭山縣安鎮鄉,位于父母之墓的西北八步。他的文字里有哀痛也有敬重:她富于見識,敏于洞察,有時還能警醒與規勸他。

從蘇氏墓園出來,遙望來時路,能明顯感覺到墓園地勢較高,但也絕不像蘇洵的描繪:“山之所從來,甚高大壯偉?!睕]辦法,川西壩子過于平坦,所謂高山往往就是緩坡。遠方地平線上橫臥的淺丘,曲線柔緩,平原終于有了起伏。

蘇氏兄弟離開眉山后,拜托堂兄子安與友人楊濟甫照料墓地。東坡后來給他們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