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元,一筆冬春救助款的劃撥之旅
歲末年初,這筆撥款最快在半個月內即可從國庫抵達困難群眾的賬戶,并在附近的集市上變為年貨、糧食和春天的種子。
之前,冬春救助主要分為需口糧、衣被、取暖救助幾類,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 本年度的冬春救助將這幾類進行了統籌合并。
發自:云南 四川
責任編輯:錢昊平
一筆130元的救助款對于受災困難群眾意味著什么?
水稻歉收的老人想著買入3個月的口糧,遭旱的大豆種植戶打算支付來年近兩畝地春耕的費用,高山上遭遇雪災的老人可以換回部分土豆,河谷中被冰雹擊中的煙農計劃多存欄一只羊羔,用以抵御下一年的風險。
130元是受災群眾冬春臨時救助的基礎標準。2022年冬天,中央財政共計下撥54.76億元救助款,加上各級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惠及數千萬受災群眾。
這項延續數十年的冬春救助工作在本年度變得更加精確。2023年1月9日至13日,南方周末記者隨應急管理部冬春救助調研督導組赴四川、云南兩省走訪受災困難群眾,了解基層救助工作的開展情況。
2023年春節比往年早,擬救助人員名單早在前一年10月就張貼在村委會門前,一些省份還開發了線上申報系統,使得這筆歲末年初的撥款最快在半個月內即可從國庫抵達困難群眾的賬戶,并在附近的集市上變為年貨、糧食和春天的種子。
主要面向“受災戶”
2022年是宋國順回鄉種地的第一年,但他不太走運,遇上了記事以來最大的旱災。
73歲的宋國順家住四川省閬中市思依鎮龍廟河村,該村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的丘陵地區,嘉陵江的支流從村旁流過。
按照當地的農時,大豆的豐年和歉歲相間,2022年原本應該是個豐年。
宋國順在夏至前后播種了10畝大豆,支付了800元機耕費和近千元種子款,指望著每畝能種出400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