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天文學,過年是社會學:我們的新年為何與立春很近?
古人巧妙地規定:雨水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30度那天)所在月份為正月,這就保證了大寒必定在上個月(臘月)。而新年正月初一必然夾在大寒和雨水之間,也就必然接近立春——所以我們會發現,立春有時候在過年前,有時候在過年后,但總是挨著過年。這也就是“正月中,天一生水”
責任編輯:陳斌
“銀河系第三旋臂邊緣的一顆藍色行星上的碳基生物,正在慶祝他們居住的行星在該恒星系里又完成了一次公轉?!?/p>
每當過年的時候,這句頗有些科幻風格的新年祝福文案,都會例行在朋友圈刷屏——的確,無論是公歷新年還是夏歷新年,過年說穿了就是地球又完成了一次繞日公轉。那么問題就來了:眾所周知,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既然是一個閉合的曲線,那就無所謂開始和結束,我可以選擇軌道上的任何一個節點作為新年。那么我們如今慶祝的新年日期,到底是怎么確定的呢?
溫帶民族一般把新年定在冬春交替
要解釋新年日期的由來,還必須先弄清陽歷和陰歷的概念。陽歷就是根據地球繞日制定歷法(如現行公歷),陰歷就是根據月球繞地制定歷法(如伊斯蘭教歷)。而我們熟悉的夏歷,則是陰陽歷:月球每完成一次公轉,就設置一月,所以夏歷的初一永遠是新月(朔日),十五永遠是滿月(望日);地球每完成一次公轉,就設置一年,并根據日地軌道設置二十四節氣——所以我們發現,夏歷的節氣,和公歷的日期,幾乎總是綁定的。比如立春總是在2月4日左右,而雨水總是在2月18日左右。畢竟軌道幾乎是圓的,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個節氣就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