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之夜圓桌:當我們書寫城市的時候,我們在寫什么?
“我認為作家是個理想主義的人,他要有一個想象的世界,否則很難寫作,不會去造各種各樣的夢?!?/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作家虹影(中)、石一楓(右)與南方周末記者余雅琴(左)談文學與城市。
南方周末:今天我們請到了作家虹影和石一楓,討論“文學與城市”的話題。兩位都非常善于書寫城市,對你們來說有沒有一座城市算是自己靈感的來源?
石一楓:我是北京人,主要寫的東西都是在北京。有時候我也覺得,若你讓我寫別的地方,我也寫不了。很多來北京的朋友說“不行我們就回家”,但對于我來說,一個北京的人,能去哪呢?我回家也只能回在北京。寫小說也是,對于發生在北京的事,我知道怎么寫,這個虹影老師我覺得應該是有感覺,就是說你對于這個地方熟悉,發生在這里的事,這個人應該怎么動,怎么說話,怎么吃飯,這幾個人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氣氛,你是知道的。
另外一個,可能是這幾年開始寫城市有一個感覺,是我希望把北京再細化。因為北京這個城市跟別的城市有不一樣的地方,北京這座城市的各個地方、各個片區也有互相之間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我現在在北京生活,就發現吃飯在海淀區就沒法去,因為海淀區全都是連鎖店。
虹影:覺得沒有一個好的餐館,進去就懵了。
石一楓:對,因為海淀區的人忙,吃飯的時候,海淀區的飯館就全是連鎖店,不是麥當勞就是吉野家。但是朝陽區的飯館就很好,很少有連鎖店,那些飯館很多都是原創性的飯館,像豐臺凈是一些老字號,我覺得北京的內部有這樣的區別。比如中關村有中關村的特色,包括像朝陽區,麥子店有麥子店那邊的特色,在二環里面的胡同有胡同的特色。我這幾年寫北京這座城市,希望把北京內部肌理的區別寫出來,可能一部小說只能寫朝陽區的一塊地方,或者中關村,或者二環路里的胡同。我覺得得感謝北京這個地方,因為它足夠大、足夠豐富。我們在這個地方研究這個城市,既然你只能寫這,那咱們就認真地抱有溫情和敬意去研究這個城市,把今天的北京記錄下來。我覺得對于一個寫小說的人來說這已經是不小的工作了,這跟虹影老師寫重慶似的。
南方周末:我覺得虹影和你有一些區別,虹影雖然身在重慶,在重慶長大……
石一楓:她涉及的別的城市特別多。
南方周末:虹影也寫了很多其他的城市,也寫得非常精彩,例如上海、武漢、倫敦、羅馬。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情況呢?很多作家我們認為他只能寫自己的家鄉。
虹影:我認為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有一個母體,就像一棵大樹,重慶就是我的這棵大樹。它要靠很多分枝來襯托,所以我把小說“上海三部曲”(《上海之死》《上海王》《上海魔術師》)、《K—英國情人》,還有寫武漢、紐約、巴黎的各種各樣的作品,來豐富這棵樹。
我是一個不會在原地停留的作家,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比如當時我在復旦大學讀書的時候,就對租界、妓女史、幫派史非常感興趣,我會去研究它,去采訪人,走進特別奇怪的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