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網的潮汕英歌:漢文明播遷嶺南的古老戰舞
潮汕英歌不僅有演練武藝、變化行軍隊列、對敵陣法等軍事元素,也有極強的原始崇拜、祖先崇拜和道教元素在其中,英歌隊伍在祠堂集結,祭祖后以鞭炮開道,舞步“踏罡”,其臉譜繪制則極盡李澤厚先生所說的那種“獰厲之美”,這些特點均體現了其“在祀與戎”的特點。
在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融合之后,英歌舞的表演目的也逐漸演變為祈福消災和展示武力。英歌舞所需的道具、服飾精巧,流程復雜,英歌舞隊伍規模的大小,彰顯了村社、鄉鎮的富裕程度。
責任編輯:陳斌
得益于短視頻時代的便捷與高速,很多在前互聯網時代不為人知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在當今的互聯網平臺上為全國各地的網民所了解。
近日,潮汕地區特有的民俗歌舞“潮汕英歌”在各個網絡平臺爆火,不僅讓網民驚呼“比文明世界的毛利戰舞還要剛健威猛”,其“南舞北相”的特點更是吸引了大批北方網友,認為跟中原地區的民俗舞蹈有相似之處。那么流行于嶺南的“英歌舞”究竟為何如此特別,又和萬里之外的中原地區有何種淵源呢?
伢鼓-秧歌-英歌
“英歌”又被稱為“鷹歌”“鶯歌”,是流行于廣東揭陽、汕頭、汕尾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英歌藝術的特殊之處,在于其雖然流行于嶺南地區,但其舞蹈藝術主要表現卻是古典小說《水滸傳》里梁山好漢集結出陣攻打大名府,營救被俘弟兄的內容。
其舞蹈的參與者主要是具有一定武術基礎的青壯年男子,表演規模有對應“天罡星”的三十六人陣,亦有對應“地煞星”的七十二人陣,而完整的英歌舞則應湊齊一百零八人,各自打扮成梁山好漢的造型,多由扮演入云龍公孫勝和鼓上蚤時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