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樣本:洪災之下的縣域經濟韌性
什么是縣域經濟的變量?
陸國建永遠也忘不了數月前那場大洪水。
2022年6月,粵北山區的英德市,百年一遇的洪水席卷而來。洪峰所至,數座村莊的民居、客棧、酒吧和商業街區瞬間如同澤國,他所在的連江口鎮連樟村也未能幸免。
浛洸鎮魚咀村一家地勢較高的民宿的房梁的標識還記錄著這場災難的可怕:“2022年6月22日,最高水位處2.36米”。
魚咀村村民廖志其擁有70畝稻蝦共產作業基地,“洪水來的時候好像是7000畝一樣”。
農業自古是靠天吃飯的行業。與國內的許多農業縣域一樣,英德怕洪水、怕旱、怕霜凍。在過往的數十年中,洪水的不期而至讓無數農民絕望。陸國建是種黑皮冬瓜的,6、7月份正是冬瓜上市的季節,洪水意味著半年的辛苦付諸東流。
魚咀村受災情況。(圖/受訪者供圖)
洪水過境正是考驗當地經濟韌性的時候。
這一次,面對滿目瘡痍的災后現場,陸國建和村民們并沒有過分擔憂,這是因為在他的心中已經有了強有力的“救兵”——能夠帶著村民們走出困境并走向富裕的伙伴。
愛笑的名譽村民
在連江口鎮連樟村,何為總是笑容滿面的,給人“能量滿滿”的熱情。他并不是村里人,但在村里一待就是4年,成了“名譽村民”。
在很長時間里,連樟村是沒人想來的地方。藏在山里的連樟村,位置偏遠,山多地少,環境雜亂,村民們依靠幾畝薄田為生。為追求更好的生活,一些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大山。這樣的貧瘠之地,鮮有建設者愿意造訪。
這座小小的山間村落,折射的是中國縣域上千年負重前行的歷程?!翱たh治,天下安”,以農業為祖業的數千座縣域,正是由于數以萬計這樣的農業村落構成。連樟村的變革,牽扯著中國縣域發展邏輯的轉換。
在陸國建的印象中,連樟村似乎從來如此,看老天爺臉色豐歉由年,但凡有災難便是長久的憂愁,這樣的縣域經濟是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