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走的戶口,遷不走的人丨記者過年
由丹江口市六里坪鎮遷出、安置在荊州開發區,和由武當山特區遷出、安置在京山縣的移民常住率僅為12%-39%。
責任編輯:蘇有鵬 錢昊平
從高家溝村可以看到丹江口城區,車程僅需10分鐘。
2022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八周年。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在2012年9月全面完成,這也是繼三峽工程后最大的水庫移民工程。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十堰人,我從小就聽到過“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口號。我的老家不在搬遷區域內,在搬遷密集發生的2010年前后,我還在距離丹江口九十公里的十堰市城區上初中。那時,即便是我們,對外界信息的獲取也非常有限,對移民的印象來自報紙和電視,一排排貼滿紅色橫幅的大巴車,和一隊隊扛著背包、鍋碗瓢盆的人。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貫通8周年的節點,我想要去了解一下家鄉的這些移民。巧合的是,與兩位高中好友小陳和小彭聊起這個話題后,才知道他們其實都是移民。
小陳的老家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沙溝河村,2010年移民搬遷至襄陽,他的父母更早之前就聽說了搬遷的消息,2001年在六里坪的鎮上買了房子,“遷戶不遷人”。
“遷戶不遷人”是指,雖然這些移民的戶口已經遷到安置區,但他們還是選擇留在十堰生活和工作。
據新華社2010年11月的報道,丹江口市外遷移民有七萬多人,安置地區包括省內的武漢、襄樊、荊州、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