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我住在垃圾中轉站丨記者過年
岳母看著外面正在卸垃圾的環衛工人,和他們用家鄉話打著招呼。她轉頭跟我提起,他們不愿進工廠,每個人都打多份工,大量收集工廠留下的紙箱泡沫售賣,攢了錢回老家置業。有的工人買一輛車,一年只開一次,便是春節回老家那次。
責任編輯:劉悠翔
每天清晨四點多,門外三輪環衛車的聲音都會轟進我的耳朵。我躺在床墊上,循聲辨認天色微蒙中的場景:負重的環衛車從遠處開來,速度漸緩,爬上坡道,環衛工人開始交談。接著,車子停下,工人們將車上的垃圾卸下,垃圾中轉站的壓縮機開始工作……
春節期間,我住在汕頭澄海某街道垃圾中轉站的員工間。為迎接我和妻子過年,在此地工作的岳父岳母特地找工人焊上鐵架,在原來的房間里隔出一層小閣樓。鐵樓梯陡峭,半夜上下樓對我來說是不小的考驗。這是我第一次住在閣樓上,外面的聲音在這里聽起來更尖銳,機器運轉的聲音在房間里來回飄蕩。
據統計,全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其中生活垃圾4億噸,分散在各個社區和街道的環衛工人,將這些垃圾運送到中轉站,然后用垃圾車載著約十幾噸的密封壓縮罐,轉運到垃圾處理廠。
和我的岳父岳母一樣,這條街道的環衛工人多是河南人,一些三輪掛筒環衛車上明顯有河南品牌標志。這類環衛摩托車的價格通常為一兩萬元,發動機排量200CC、油箱容量15升左右,滿載著幾百上千斤生活垃圾,從生活區一趟趟運往中轉站。
運送生活垃圾的三輪摩托車。
這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