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檸:“周邊”的逆襲
近年來,“周邊”在本土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出現的頻度陡增,但所指已發生變化,既非地理概念,也與媒介本身無關,而是某種媒介衍生品的代稱,如文具、馬克杯、帆布袋等,實際上是一種品牌宣推手段。
責任編輯:劉小磊
十五卷本《蔣介石秘錄:中日關系八十年之證言》,現在已成為罕覯之書。
偶然見友人發朋友圈,說由單向空間策劃出版、《單讀》主編吳琦對旅德學者項飆的訪談錄《把自己作為方法》,繼英文版之后,又出了韓文版,韓文版的書名是《周邊的喪失:作為方法的自己》。我順手在那條圈文底下留言,“我發現日韓都喜歡用‘周邊’。這個表達傳統中文里不是沒有,但非常寂寞,近年火起來,竊以為從日文逆輸入的成分居多,且語境也不同于日文。而日語‘周邊’的泛起,大概與內田樹話語中的‘邊境人’思維有關?!?/p>
朋友圈畢竟不是說文解字、正本清源的地方。后來我發現,“周邊”里面確實大有文章,值得做一番梳理?!爸苓叀痹谥袊坪跏且粋€無需解釋的詞,所以權威的《辭?!罚?999年縮印本)根本未予收錄?!冬F代漢語辭典》(第5版)倒是收了,但釋義極簡:名周圍,如周邊地區、周邊國家。這固然不算錯,可連這個詞的基本語義都未能涵蓋。
當國人說“周邊”時,他們到底在說什么?首先,這里存在一個極其冗長的時間差,冗長到千年打不住。在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