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的上午丨記者過年
這理應是最清凈的地方,卻也是最喧囂的場所。人們需要一個出口,以一種無法立即驗證的模式,釋放壓力和焦慮。大家都在為生活努力著,歲歲年年向前走。
責任編輯:周建平
雍和宮殿外東側有一間小屋,屋外的小桌上擺著名為“雍和宮”的刊物、注音經書和佛卡,供游客和信眾自取,取用后可自愿往一旁的功德箱捐獻任意金額的現金
來北京八年,這是我第一次踏入雍和宮。
雍和宮歷史上經歷過三個階段:最早為清世宗胤禛做貝勒和親王時期的府邸、清高宗弘歷降生和成長之地,是雍、乾兩代帝王的“在潛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宮。最終改為皇家寺院。
1981年2月,雍和宮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社會開放,并逐步恢復佛事活動。兩個月后,一個15歲的少年從老家遼寧阜新來此出家。他名叫胡雪峰,是“文革”后雍和宮招收的首批青年學僧之一,也是雍和宮的現任住持。官網的一篇介紹文章稱,胡雪峰在寺院宗教事務的管理中,積極引入了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必須創立品牌,產品質量要過關。
從某種程度上看,雍和宮稱得上是一座講究產品思維的寺院。
1月17日(臘月二十六)上午10點,氣溫在0℃以下。我進入雍和宮時,門口的法物流通處已經排起了長隊。隊伍五六十米一折,里里外外已有五六層,大多是些二三十來歲的年輕人。寒風中,大家都捂得嚴嚴實實的。這顯然是場“持久戰”,可你很難在人們臉上發現旅游景點長隊中常見的那種不耐煩,畢竟這里講究“心誠則靈”。
雍和宮內游人如織
法物流通處是經營雍和宮佛教用品和文創商品的實體門店,一共有三處。門店入口旁立著一個刷著朱紅油漆的木架子,架子上張貼著一張白底海報,上面羅列著店內提供的各式法物和文創產品,包括護身符、佛珠手串、佛茶、佛像等。讓許多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