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肉水餃到毛芋圓子,年味的變與不變丨記者過年
每逢春節臨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織、碰撞,也不斷融合、變遷。
責任編輯:姚憶江
1月21日,一戶居民在家里吃年夜飯(圖文無關)。
結婚后的第三個春節,我和先生繼續留在都市里的“小家”過年。
2023年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在老家的爸媽打來電話。例行的年貨置辦、年飯準備寒暄后,老爸再次強調,“好好過年,要知道,家和萬事興?!?/p>
我是北方人,先生是南方人,結婚后定居在了南方以南的廣東。南北迥異的風俗習慣常常讓爸媽擔憂,遠嫁南方的女兒能否過好一個新年。于是,“好好過年”變成了每年例行的叮囑。每逢春節臨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織、碰撞,也不斷融合、變遷。
從豬肉水餃到毛芋圓子
我的老家在河南鄉村,小時候的春節記憶中,總飄著豬肉水餃的香味。
那時候的天氣總是特別寒冷。每當過了臘月小年,老爸就開始張羅買五花肉、大蔥和白菜,然后冒著寒風把它們一車車拉回家。隨后幾天,每次天剛亮就聽到廚房砧板上響起菜刀“篤篤篤”的剁餡聲。很快地,不銹鋼菜盆迅速就被油汪汪的餃子餡填滿。
接下來的幾個中午和夜晚,一家四口分工明確,開始圍爐包餃子。
老爸老媽是絕對的主力,我和弟弟則是不合格的“豬隊友”。每當包出不合格的“露餡”餃子,就會被爸媽反復嘮叨數落,順帶扯出諸如“考試不利、選錯專業”等陳年舊事。直到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