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鄂東F村社會學群描:代際沖突背后是現代化對鄉村的沖擊

一些孩子在讀書方面能力有限,不喜讀書,但依然被父母要求上高中、考大學,在家長的眼里,這幾乎是農村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通道。殊不知,這條路實則違背了這部分孩子發展的特點與規律,這樣的境況,無疑對提高鄉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鄉村職業培訓與高職高專教育的水平等提出了嚴峻挑戰和迫切要求。

年輕人不應只顧賺錢,回家就做甩手掌柜,而應該主動學習各種家鄉習俗,深諳諸家事的操辦過程與套路,逐步從老人那里承接起當家作主的話事權,這是家庭責任與義務傳承的過程。

責任編輯:陳斌

對于過了不惑之年的我而言,春節的最大意義就是回鄉與家人團聚,兌現“天倫之樂”,年輕人與父母團聚,孩子與爺爺奶奶團聚,一家人面對面交流,一起做飯、吃飯與拜年,其樂融融,但這更多是我個人既往的認知,這次兔年春節返回家鄉F村的際遇,證明上述認識有些單純。

F村地處鄂東丘陵山區,整體呈現“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農作物以水稻、小麥、花生、油菜等為主,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狀態,村民們紛紛外出打工。截至2023年春節,全村有17戶共98人,過了春節,村里的常住人口銳減為19人,家庭收入主要倚賴于外出務工。筆者作為社會學工作者,于1月13日返鄉,利用閑暇時間重點對12位村民進行了調研。

不回老家的人們:未必不愛老

鴻叔在省城武漢某高校任教,兔年春節并不在家,他父親告訴我,兒子今年攜妻兒赴海南及廣西旅游過年,只在年前抽空回家看望了他們。在“小家”與“大家”之間,似乎存在一些博弈,家族觀念強的人,會覺得“小家”需要服從“大家”;反之,家族觀念相對弱的人,會把經營好“小家”作為最重要的家庭建設任務,與留守鄉下的父母或長輩間的情感交流日漸式微。

阿華在廣東中山務工,已有三年沒回家過年,主要是因為他廣東籍的妻子很不適應湖北冬天的陰冷天氣,同時也擔心年幼的孩子傷風感冒。開放與流動社會中,人們的婚戀圈越來越廣,跨市乃至跨省婚姻的發生概率越來越大,氣候、飲食與習慣差異等形成了部分人回家過年的現實阻梗,尤其對于那些原生環境相距遙遠的夫妻。

在浙江諸暨打工的阿霞今年也沒有回家,她說好不容易有個假期,想睡到自然醒,想肆意地追劇、刷視頻,一旦回了家,見到父母每天那么早起床,日夜辛苦與操勞,她會不好意思睡懶覺或偷懶,如果頻繁看手機,父母嘴上不說,心里也難免生怨氣。

于是她選擇了就地過年,這樣一來,她的父母會孤單一些,但客觀上不用那么勞累,她也可以趁機輕松一些。沒回家過年,并不代表她不孝順,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女,一周給父母打三次視頻電話,隔三差五快遞各種食品及日用品到家。在阿霞看來,平日的噓寒問暖與關心備至,比春節期間的短暫相聚更有實際意義。

不知從何時起,過年就得回老家,變成了非必須選項。

回家的人們:有代溝或生活方式沖突

但回家過年,就100%是更好的嗎?也未必。

在蘭州做包工頭的阿強一回到家,就忙于應酬,經常是早上睡到十點,吃畢早餐,梳洗打扮一番開車出門,與朋友各種聚,要么深夜才歸,要么干脆不回家,第二天依舊延續這樣的節奏。年輕人通常以“有事出門”敷衍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