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的香港情緣丨人來人往
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植根于童年時代在上海美琪大劇院觀賞梅蘭芳《游園驚夢》絕藝的深刻印象;發軔于多年后重返故地,欣賞上昆《長生殿》搬演的難忘經驗;開展于2002年在香港應康文署之邀,做四次陳述昆曲之美的演講,當時,曾經托古兆申邀請蘇昆演員示范演出。從此,白先勇與蘇昆結緣……而香港一地,也就成為“白牡丹”的催生之都。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8年,“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在香港中文大學演出后,臺前幕后人員合影。
“白牡丹”的稱號,第一次是從章詒和口中聽到的。那一回在飯局上,大家興致勃勃地談起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說是內地的大學生之間流行一種說法:“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種是沒有看過的?!闭略r和聞言在旁微微一笑,閑閑拋出一句,“現在大家都把白先勇監制的牡丹亭,叫做‘白牡丹’了!”
白先勇的白牡丹,果然不同凡響,從2002年開始,他不知道投入了多少精力,灌注了多少心血,把這株原本已經奄奄一息的牡丹,從瘠土荒原救了出來,放在自己的心頭,護著她,暖著她,想方設法讓她重現生機,再展笑顏,更為她放下身段,不惜拋頭露面,南北奔波,以傳道者的熱心和奉獻精神,到處去推廣去弘揚。
經過十多年的漫長歲月,白先勇終于把號稱“百戲之母”的昆曲,從瀕臨式微的狀態,以一出精心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扭轉乾坤,打造成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心頭好。十多年前垂垂老矣的戲寶,風雨飄搖,后繼無人;十多年后的今時今日,青春洋溢的“校園版傳承牡丹亭”,于2018年在北大首演,從臺上的生旦凈末,到臺下的鐃鈸簫鑼,完全由十六所大學及一所附中選拔出來的年輕學子擔綱演出,這一個戲劇性的轉變,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白先勇推動的這項文化創舉,經過了多年的努力與堅持,如今都事無巨細,詳述在一部紀錄片中,名之為《牡丹還魂——白先勇與昆曲復興》!這部片由原先執導白先勇傳記片《姹紫嫣紅開遍》的鄧勇星擔任導演,從2018年開始攝制,耗時一年半,走訪七個城市,訪問近五十名學者,方始完成,所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
幾個星期前,跟白先勇通電話,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前不久,即2022年9月17日至18日,東南大學與南京大學白先勇文化基金,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以“傳承與傳播:青春版《牡丹亭》與昆曲復興”為題,舉辦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國際研討會。除了白先勇本尊通過視頻連線發表感言,參加的學者與藝術家都在會上就主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與交流。
“凡是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都會匯集成書,另外,我還要邀請所有曾經參與這次昆曲復興運動的朋友,都一起來把經過書寫成文,共襄盛舉?!?/p>
“你也寫一篇吧!”白先勇在電話中盛情邀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這樁盛舉中,做了什么,該寫什么。見我推辭,他不斷用極其真摯的言辭打動我:“回想過去,這十多二十年來,打造一出‘青春版《牡丹亭》’,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會是這么困難的過程,歷盡艱辛,難以言喻!”他接著說:“其實,這是天意垂成,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