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內耗,被它治好了
就像荻上直子的其他電影一樣,新片《河畔須臾》也是一杯讓人尊敬的溫水。
說它是溫水,是因為故事簡單。
給別人講過故事就會知道:故事越簡單,就越不好講。
你得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受眾的注意力,把一個稀松平常的東西,三翻四抖出花兒來——所謂平地起波瀾,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河畔須臾》就是一個很正向的例子。
它說的是在一個叫做“須臾集合公寓”的社區里,住著幾個內心充滿傷痛的社會邊緣人,在世俗日常的相處中,見證彼此內心裂痕,并且互相療愈的故事。
這就意味著,觀眾很難在這個電影里看到大開大合的情節,也不會有高潮迭起的懸念。它有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生活細節,諸如吃飯、喝酒、聊天或曬太陽。
所以《河畔須臾》主角之間的互動,也就是從這些雞毛蒜皮的瑣屑里開始的。男主角剛住進屋里,隔壁大哥就主動來寒暄,還沒等男主反應過來,就要求借他的浴室洗個澡,嚇得男主趕緊把他推出門。
這種在日常里見溝壑的細節,是荻上直子最樂于去表現的。這是她對生活復雜樣態的體悟,也是常見于日本電影的散文式摹刻。
類似還有賣墓碑的父子倆,躲在屋里吃壽喜燒,周圍鄰居一個接一個帶著碗筷和雞蛋前來,不管父子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