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詩篇,溯源“最初的灣區”

島上的村民似乎見多了這些天來到島上的游客,不以為擾。這正是人與自然、本地與外來者之間最理想的樣貌。藝術與生活已經不分彼此,一個圖案,一句話,或者一個轉角,都會讓我們駐足、逗留。居民是藝術的擁有者而不是觀看者,“我們”與他們保持一致的節奏,在房屋、縫隙、轉角和大樹下自在地呼吸,生長。

“能在藍天大樹下自由地行走,對于經歷了2022年的我們,是多么的寶貴?!?/blockquote>

發自:南海

責任編輯:陳雅峰

2023年2月4日,南京,游客在夫子廟參觀游玩。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鄧郁/圖)

作品在山川、河流間,在田間和民舍街巷里,不僅陳列展出,更是基于它們的存在而生發、生長,并和這里的自然、居民融合,由當地人來介紹甚或共同參與創作。

“這太棒了!”2022年底,在網上看到“南海大地藝術節”的消息,我不禁怦然心動?!叭グ?,絕對值得?!币晃凰囆g家朋友這樣鼓勵我。

春節前,我和家人啟程,在廣東南海的西樵鎮度過了緊湊而松弛的三天。與其說藝術是主線,不如說它是一個由頭和起點,帶我們通向了灣區源頭的前世今生。

最初的灣區

抵達藝術節的服務中心,每個游客都會領到一本天藍色的護照。游覽由此開始。134組藝術家創作的73件作品散落在西樵的山間、湖畔、島嶼、老街、村落、田埂。按圖索驥、挨個去每處展區蓋章打卡,對孩子如同尋寶探秘;而我們,更樂得在田間巷口,邊走邊看,作一次完全不同于城市“白盒子”展館的深度行旅。

為何是西樵?這要從大地藝術節的初衷說起。

2000年,在常年大雪紛飛且老齡化嚴重的日本,越后妻有發起了以“人類屬于大自然”為主題的藝術節,以山村和森林為舞臺,重新探討現代和傳統、城市和鄉村的關系。這類藝術節的選址,一般都是經濟不算發達、人口也相對凋敝、卻在自然和文化資源上豐富深厚的鄉村。策劃人北川富朗說:“藝術本來就應該和自然鏈接,發生關系。這不是一個有關藝術的節日,藝術只是一個催化劑,用來呈現當地歷史和人的生活方式?!?/span>

南海大地藝術節總策劃孫倩與藝術家馬巖松在太平墟考察 (海洋/圖)

這一理念,深深吸引了在文化產業工作的孫倩,她將這個理念帶入中國,先孵化出了“浮梁大地藝術節”,接著便是南海。

西樵被稱為“南海綠芯”,布滿?;~塘,自古漁業航運、桑蠶紡織繁盛;又有書院為代表的理學文脈,宗祠碑刻里透出嶺南尚文重學的潮流。如今的大灣區經濟與文化,包括西樵大餅、黃飛鴻、葉問這些元素,皆來自佛山等地對香港的影響。然而這些資源卻相對分散,需要一個有力的項目將它們串起、整合,并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白畛醯臑硡^”如何形成、演變,便成了本次藝術節的主題。

展區之一的“漁耕粵韻”,如今是一處文旅游樂園。中心位置的大榕樹上,一條銀色的大魚在陽光下熠熠閃亮。更玄妙的地方則在于,你坐在下頭的蹺蹺板上,兩人一上一下讓蹺蹺板運動,便會帶動大魚身上金屬管狀的“魚鰭”,包括魚眼、魚鱗、魚尾隨風擺動。據說夜晚魚的眼睛還會閃閃發光,照亮稻田與河塘。

當初在網上看到這件名為“魚躍鳶飛”的作品,便覺很有意趣。藝術家沈烈毅正是借這件作品,來反映本地“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钡拈]環生態。不過,你得跟大魚隔上一段距離,才能觀察到魚的身體隨著蹺蹺板轉動的樣子。在沈烈毅看來,這和藝術創作需要協作和出離的觀看,又形成了一種暗合。

沈烈毅《魚躍鳶飛》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鄧郁/圖)

朱贏椿《這里蟲子美術館》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鄧郁/圖)

朱贏椿這里蟲子美術館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鄧郁/圖)

郭達麟《蟲洞》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鄧郁/圖)

上世紀后半葉,傳統的養蠶業在工業轉型中逐漸轉為紡織、機械、金屬等加工的世界工廠。志愿者李梅芳告訴我們,她的父母原本從事漁業和養蠶。白天上學、務農,夜晚和家人一道編織蠶箔、切桑喂蠶、烘熱蠶繭,是她再熟悉不過的日常。也因此,看到藝術家施維娜做的《蠶房計劃》,在蠶箔上用影像和裝置記錄蠶的孵化、成蟲、結繭,以及喂蠶的食料、生長環境和蠶絲的處理,她都覺得分外親切。

“以前每個村都會有一個三四百平的大蠶房哦。后來八九十年代沒有了,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