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大軍“卷”到香港:有人“刷”完即走,有人延長學制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孫冬梅發現,香港高校課程設置的目標是為了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內地高校課程設置的目的則是為了培養為社會服務的研究型人才。
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474萬。2023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計劃招錄3.7萬人,近260萬人報名過審,報錄比約為70∶1。
陳宜想多留一會兒,原本被認為是高性價比刷學歷的一年學制,這時顯得過分局促,“這樣的節奏太快,跟沒來過一樣”。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7年8月31日,香港九龍紅磡,香港理工大學地鐵口直通校園。
陳宜會一直記得幾個月前的那個午后?;浾Z和英文混雜的機場廣播,繁體中文與英文混雜的指示牌,夏日陽光刺眼,空調冷得哆嗦,室外卻炙熱又潮濕,她拖著兩個大行李箱尋找的士站,到達朋友的住處時已經疲憊不堪。
一切熟悉又陌生,帶有不適感。那是2022年8月21日,陳宜第一次到香港,準備攻讀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陳宜本科畢業于集美大學。疫情發生三年以來,像她這樣來到香港讀研的內地生越來越多,成為顯著現象。2022年11月上旬,香港多所高校均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了申請人數上升的趨勢。以香港城市大學為例,每年最多提供5000個授課式研究生課程(M.A.)名額,而在2022/23學年,已收到超過56000份內地生的申請,幾乎是兩年前的三倍。(相關報道詳見《“港校申請大軍”:18萬人申請某大學系誤讀,但的確變難了》)
除了學校QS排名高、國際化的教育氛圍之外,由于香港的授課型碩士僅需一年時間,不少學生將之視為高性價比、最短時間提升學歷的方式。
不過,即便最初為了“刷”學歷而來,但一些人還是從這段經歷中獲得意外的收獲,而不僅僅是“打完卡”回內地“上岸”。有人在這里學習真正獨立生活,有人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下變得更為自信,甚至有人決定主動延長學制。
掙脫應試思維
總體數據顯示,香港在讀研究生群體中內地生占比相當高。以香港大學為例,在2019-2020學年共有13395名碩士生,其中國際生6810人,占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