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70年的朝陽大學:仍被懷念的“法學搖籃”
這所只存在37年的學校,被譽為中國的“法學搖籃”之一,是中國第一所私立法科院校,培養了五千余名法科畢業生,包括中國現代刑偵學奠基人周應德、新中國婚姻法學科奠基人巫昌禎等。
朝陽大學在民間的認可度,甚至體現在戲劇《楊三姐告狀》中。劇中交代,那個為楊三姐辯護的律師,正是朝陽大學的畢業生。
如今的學者和百年前的先賢們雖然身處不同的年代,但如何將西方的制度和中國的傳統融合,是兩者共同面對的一個命題。在娜鶴雅看來,這是研究民國學者的論著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錢昊平
北京海運倉胡同3號,朝陽大學舊址。
在馮玉軍12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堆放著幾摞近兩米高的書籍,原本就不寬敞的房間顯得愈發逼仄。
馮玉軍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2010年前后,隨著法學院在職人員越來越多,一些比較“邊緣”的研究中心的辦公室使用權被收回,其中就包括他擔任負責人的朝陽法學研究中心,相關書籍只能搬到自己的辦公室。
朝陽法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與一所已停辦七十多年的大學有關,那就是中國第一所法科高等院?!柎髮W。
如今并不怎么為人所知的朝陽大學,成立于1912年11月23日,1913年正式招生,與東吳大學一道成為民國時期法學教育的金字招牌,在當時有“南東吳,北朝陽”的贊譽。1949年,朝陽大學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今天的中國政法大學由北京政法學院更名而來,兩校只是同名,并無淵源),又在1950年并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這所只存在37年的學校,被稱為中國的“法學搖籃”,培養了五千余名法科畢業生,包括新中國勞動法學奠基人關懷、現代刑偵學奠基人周應德、婚姻法學科奠基人巫昌禎、新中國第一代律師張思之和蘇東問題研究權威學者徐葵等,新中國法理學主要奠基人孫國華也畢業于朝陽大學。
孫國華是馮玉軍的博士生導師,有了這層關系,馮玉軍認為自己和朝陽大學“搭”上關系,算是傳承了導師的志業。比起朝陽法學研究中心負責人這個身份,他更愿意用“志愿者”來描述。
2022年是朝陽大學建校110周年。讓馮玉軍遺憾的是,疫情打亂了很多計劃,紀念活動沒能辦成。當然,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隨著老校友們陸續離世,即便是能舉辦,也快“沒人了”。
不過,一些現代法學教育的精髓還是傳承下來了。1929年,在世界法學會海牙會議上,朝陽大學被肯定為“中國最優秀之法律學?!?。今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已成為引領法學教育的重鎮,這似乎是那個遙遠時代的回響。
選校址,引發“民告官”第一案
海運倉胡同3號,也就是如今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內,有一處不起眼的平房區,部分房屋被改建成了醫學院的行政辦公室,有些還是住宅,屋頂瓦片上的荒草長出了兩尺高。居住在此的老人,不知道那里曾是一所高校。
不同于眼下的蕭條景象,在朝陽學子秦綬章的回憶中,那里曾是亂世里的“桃花源”——校門前豎立一座巍峨的照墻,照墻左右各斜鋪兩條石板行人道,大門口高懸著紅底黑字“朝陽大學”的橫額,由大門沿甬道往前,左邊是教務處,右邊是事務處,中間則是一座校長室和教授休息室。禮堂、教室、男女同學宿舍和學生自治會建筑,則由校長室向左右后側延伸。
校園林木繁茂,中有大道通圖書館道,大道左右為荷花池。到了冬天,池水結冰,又成了天然的溜冰場,“男女同學,淡妝濃抹,翱翔其中,在隆冬里閃耀著青春氣息,好一派北風景象”。
學校成立之初,選定校址時,還出現過一個頗具法科院校特色的插曲。
原本,朝陽大學被批準使用清朝最高文化機構翰林院的房屋為校舍,但因工商部已入住,不同意讓出房屋,朝陽大學首任校長汪有齡為此將工商部起訴到法院,這成了民國時期著名的“民告官”第一案。最后還是民國政府出面調解,風波才平息。
能讓朝陽大學有底氣和政府部門叫板,離不開它的“硬背景”。朝陽大學建校時,汪有齡是國民政府司法部次長,江庸為大理院推事。此后長期擔任學校董事長的居正,則是武昌起義的指揮者之一、南京臨時國民政府內政部次長、南京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
這所名為私立的大學,其官方背景實際遠超一般的公立法政學堂。在民國時擔任過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的王寵惠、最高法院院長的夏勤、立法院院長的孫科、行政法院院長的張知本等人都曾是朝陽大學校董或任課教師。
再把時間線向前延伸,這所創辦于民國元年的高等學府,建校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法制改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