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引發五大法律問題:架空隱私權保護,用于侵權、犯罪……
AI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有多大能力行善,就有多大能力做惡。幾年前Deepfake技術在色情業的應用,就引起了AI在身份欺詐類犯罪方面的諸多討論,牽涉到詐騙、名譽權、肖像權、誹謗、身份盜竊等。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來人工智能工具 ChatGPT 大火,占領各大媒體頭條。同時Meta也有 BlenderBot,谷歌也有自己的AI Chatbot,這個領域必定在接下來的幾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ChatGPT的重點在于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預訓轉換器)。通過深度學習和訓練,它有能力極快地搜集并整理資料,組合成相當成熟的文本回答。這牽涉到數據搜集(input)和數據整理輸出(output)兩個方面;隨著這一大類“生成式”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的新應用,這兩方面都存在很多潛在法律問題。
早在2016年,微軟AI Tay曇花一現的推出和停止,已經展示了科技發展的加速度,只會越來越嚴重地擴大其和立法滯后之間的鴻溝。如果立法跟不上,那么很多新技術就可能是潘多拉的魔盒。這里聊聊此類技術推廣比較急切需要跟進的幾個立法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