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需要科幻、需要仰望星空?我們人類還處在幼童期
人類暫時無法到達科幻作品中的半人馬座α、巴納德星、天狼星等較近恒星系,僅太陽系拓殖,就夠忙上幾千上萬年。而太陽變成紅巨星、爆發恒星氦閃還要約50億年。從物種存續角度看,人類文明還處在孩童期,有著大好前景,不能現在就封閉心靈、停止想象。
責任編輯:陳斌
科幻作品是現代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較晚,公認的世界科幻小說之父是19世紀末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他以《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為代表作,開創了科幻文藝的宏大門類。而此前,人類的非現實想象類作品,是魔幻或奇幻類創作。
21世紀初,令人興奮的是我國科幻類作品終于開始走向世界,首推是獲“雨果獎”和“星云獎”的劉慈欣,根據其代表作《三體》《流浪地球》改編的影視劇正在熱播。在本篇我們不討論電影和電視劇,而是想談談科幻的意義:人類為何需要科幻?
以前,曾有些誤區,覺得科幻是孩子們的娛樂品。甚至有人會問:看幻想有啥用,高考能加分么?找工作時哪家考《三體》?人生漫長,我們過來人,僅憑生活經驗并不能準確預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趨勢,科技奇點何時發生?發生在何處?
我們生存的世界:地球年齡約46億年;人類物種(生物學分類)約300萬年;人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