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愛好者:沉浸于 “人類消失后的世界” “凝固的歷史”
憑借廢墟中的痕跡,我能理解曾經于此的人的生活,甚至恍惚間還能看見他們的衣食住行,仿佛就在昨天乍然轉身離開,這種時間與空間的糾纏,歷史與現實的糾纏,會令置身其間的我忘記此身何身,此地何地,如同真切地行走于歷史之間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我常年旅行于西北,感受其地理上的蒼涼博大及歷史的厚重,還以西北為主題出過幾本書。我會在野外感受獨特的自然風光,也會去人很少的縣級博物館探訪觀摩。至于已經開發為旅游景點的,幾個A的,大家都愛去的,我就未必光臨了。我最愛去探訪那些“廢墟”,我發現,廢墟尤能啟發我、滋養我、塑造我。
假設去到一地,該地有一處名列世界自然或歷史文化遺產的景觀,還有一處廢墟,比如百年前撲倒在泥土中的一方破碑,或若干年前的破敗工廠,我只有二選一的時間,且永遠不會再來,那么我也寧可放棄世界文化遺產也要把所有時間用在后者的探索之上。
我為何會熱衷許多人避之不及的廢墟?就我個人而言,身處歷史遺跡,我與那些曾經存在于此的歷史,尤其是曾經生活于此的人,更多只有一種紙面的聯系——我已看不到太多他們的痕跡,他們的存在只憑歷史的記錄。也即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