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時代的婚姻、“交友”和丈夫們:一位女教授的田野調研
“這些男性用戶心里也會有一些困惑。他們會問我,女性怎么看待這些問題,有人會和我探討,自己是不是不正常、有生理疾病。還有一些受訪者想知道,其他被訪者有沒有類似的行為?!?br />
“特別是在我們70后這一代,念書時男生和女生不能坐在一起,甚至沒有談過戀愛就進入了婚姻,兩性關系教育也長期缺位?!?br />
“在和很多女性用戶打過招呼后,即便我沒有隱瞞我的學術目的和身份,她們也不太愿意接受訪談。最終,我只成功訪談了一位女性用戶,還是通過一位男性用戶介紹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筱羽
安裝軟件、瀏覽資料、鎖定目標、搭訕、線下約見、發生性關系,最后不再聯絡。
這種發生在社交媒體上已婚男性的“交友”行為,在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程萍的博士論文《社交媒體中的婚姻與個體》一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3月)中,被稱為婚外性行為“生產鏈”。程萍發現,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匿名陌生人社交媒體已成為某些已婚男性婚外性的“共謀者”。他們中一些人,將性和婚姻、家庭剝離。
在2016年,根據民政部數據,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妻共有415.8萬對,離婚率首次突破3‰。那一年的首屆中國婚姻家庭咨詢服務行業高峰論壇上,首屆執行主席舒心提出,2014年以來,通過微信、陌陌平臺“交友”,或者找了“小三”發生婚外情的案例激增20%。當時,程萍注意到,網絡上開始涌現“社交媒體是造成離婚的隱形殺手”的討論。
2015年,程萍正在攻讀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學位,她決定將該話題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起點。程萍進入社交媒體軟件“刷來”(某知名陌生人社交軟件,出于研究倫理的考慮,本書進行了化名處理)“潛伏”了三年。原本,她希望呈現的是兩性研究,但由于“基本沒有女性愿意接受訪談”,程萍將研究對象聚焦為軟件上的已婚男性,最后通過參與式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訪談了28名具有明顯婚外性目的的已婚男性。他們在書中以“M+數字”代稱。
在程萍看來,這群訪談對象的共同畫像是擁有矛盾復雜的內心。例如,一位銷售經理雖然覺得自己愛妻子、愛家庭,卻瘋狂做著他認為傷害妻子的事情,在外派工作期間,同時和三個女性維持著婚外性關系。
對程萍來說,研究不是一個單向索取的過程。每當程萍把學術訪談的想法告訴對方,常常會收到好奇的提問——女性們怎么看這個問題、其他被訪者有沒有類似的行為,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生理疾病,“他們配合我,也是希望通過我了解社會其他人的看法”。
2023年2月12日, 程萍和南方周末記者聊了聊她的這場田野調查和思考。
《社交媒體中的婚姻與個體》,社科文獻出版社,2022年3月。
每天平均10條搭訕信息
南方周末:社交媒體上的婚外性現象是如何進入你的研究視野的?
程萍:碩士畢業后,我在一個傳媒類院校任教了將近十年。大約從2012年起,我觀察到,陌生人社交媒體鋪天蓋地涌現了。上課時,我注意到學生時不時會用“搖一搖”交友。那個時候,似乎每個人都有種很興奮、新奇的感覺,每天都去刷,點贊、評論的頁面一拉也可以很長。我的學生和親戚,向我推薦了書中的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