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

2022年9月26日,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1”和“北溪-2”發生爆炸。2022年10月3日,瑞典檢察院宣布封鎖“北溪”天然氣管道泄露點附近海域,并展開刑事調查。2022年10月16日,瑞典宣布調查結束,但由于調查結果非常敏感,無法對外公布。

在“北溪”管道被炸近半年后,本月初,美國資深調查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西摩·赫什在其個人網站發文稱,“北溪”管道的爆炸是一起由美國白宮下令、中央情報局實施的秘密行動。本周,赫什再次發聲,披露出更多細節,“北溪管道到底是被誰炸的”也再一次成為國際熱點話題。

2月13日,歐洲議會上,一位議員發言時難掩憤怒。

歐洲議會議員 戴利: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我想知道真相。這(赫什)不是一個隨便亂說的人,是有名有姓,我們所熟悉的人。但坦率地說,我發現歐盟里沒有人問問誰應該對破壞我們公民的生計負責,這讓我大吃一驚,我為自己是歐洲人感到羞愧。

這位議員所提到的,正是85歲的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

在美國新聞界,赫什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上世紀70年代,他因揭露美軍在越戰中制造的美萊村屠殺一舉成名,贏得普利策獎。他還揭露過美軍在伊拉克的虐囚丑聞,掀起軒然大波。

英國《衛報》前資深記者 斯蒂爾:赫什寫過1968年越南美萊村慘案,他還發現中央情報局在監視反戰人士,迫使參議院成立委員會進行調查,并發現這完全是事實,所以他的口碑是不錯的。

美國《沙龍》雜志曾這樣評價赫什:“他常常像狼一樣嚎叫著,深入到世界的最黑暗處,盡可能地睜大眼睛,看到人性的污穢?!?/p>

2月8日,已經85歲的赫什再一次發布了一條震驚世界的重磅報道。

他在社交媒體Substack的個人網頁上發布了一篇約5000字的文章,名為《美國是如何摧毀“北溪”管道的》。

這篇文章詳盡還原了美國國安部門策劃、美國總統拜登親自下令、美國海軍實施、挪威軍方配合,最終秘密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全過程,細節豐富。

他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如果追溯這次襲擊的源頭,那就是美國。這是一場戰爭行為?!?/p>

2022年9月26日,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1”和“北溪-2”幾乎同時發生爆炸,震驚世界。

瑞典首相 安德松:我們有瑞典的情報,也從丹麥獲得了信息。據此得出結論,這可能是一次人為蓄意行為,很可能是蓄意破壞。

那么,究竟誰是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呢?

由于“北溪”管道的泄漏點分別位于丹麥和瑞典的專屬經濟區,兩國都宣布將對事件展開調查。作為“北溪”天然氣管道的接收終端,德國也宣布著手對事件進行調查。但天然氣管道的輸出端、項目共同投資方俄羅斯卻被排除在調查工作之外。

美國還在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賴斯:該行動系普京所為的信號非常清楚,他知道他正在輸掉戰爭,他處境艱難,千方百計地恐嚇那些敢于反抗他的人。

俄羅斯方面反唇相譏,說這事只有西方國家才干得出來。

俄羅斯總統 普京:對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美英加澳新)來說,對俄制裁遠遠不夠,他們轉而進行破壞。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事實上真的策劃了位于波羅的海的“北溪”國際天然氣管道的爆炸事件。

對于普京的說法,美國總統拜登也很快進行了回擊。

美國總統 拜登:這是一起蓄意破壞事件,事情冷卻下來后,我們會在適當時候派潛水員潛入海底一探究竟?,F在我們還不知道確切情況,不要聽信普京的話,他說我們知道真相,事實并非如此。

去年10月16日,瑞典宣布“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已經調查完畢,但由于調查結果內容非常敏感,不宜對外公布。

關于“北溪事件”的調查,也和“北溪事件”一樣,成了“不解之謎”。

但赫什沒有就此罷休。據他觀察,“北溪事件”前后,早已有各種疑點強烈暗示出,美國在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在“北溪-1”管道2011年上線以來,甚至早在管道建成之前,美國就一直在談論它??梢宰匪莸讲际?切尼政府時期,那時美國政府就開始討論俄羅斯天然氣的威脅、歐洲獲得廉價能源帶來的威脅。他們認為,這些廉價能源讓歐洲更愿意與俄羅斯進行貿易,但是我們想孤立俄羅斯,幾十年來都是如此。

赫什認為,美國并不希望看到德國和西歐與俄羅斯通過能源貿易建立緊密聯系,進而成為阻礙俄烏沖突戰事推進的“絆腳石”。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拜登是這么說的,“我們和烏克蘭都面臨一場大戰,這看起來會很糟,我想確保能得到德國和西歐的支持。我知道,冬天要來了,如果(戰事)進展不順,我不希望德國說他們要退出,因為沒有廉價燃料會深受重創,經濟將陷入困境”。

為掃清這一障礙,獲得德國和西歐的全力支持,炸毀管道切斷后路,成為美國的選項,盡管這會使歐洲人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我認為這給歐洲人帶來的后果很可怕,這會導致即使他們身處危機之中,也只能完全依賴美國。

據赫什報道,2022年初,美國中情局工作組向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領導的跨部門小組報告稱,他們有辦法炸毀“北溪”管道。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著實令人震驚。

去年2月7日,俄羅斯發起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三周前,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辦公室會見了來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拜登言語中透出挑釁意味。

美國總統 拜登:“入侵”意味著坦克和部隊再次越過烏克蘭邊境,那么“北溪”管道也將不復存在,我們將終結它的使命。

記者:那你們具體怎么才能做到呢?因為管道在德國掌控下。

拜登:我保證我們可以做到。

2月15日,赫什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進一步透露稱,對于美國秘密策劃實施“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德國政府提前知情。但朔爾茨并沒有出手阻止,而是采取了一種“極為模糊的立場”。

法國國防與內政部前顧問 阿蘭·科爾維斯:看到朔爾茨像一個小男孩一樣站在拜登旁邊真是讓人悲傷。拜登一邊威脅說要讓“北溪”管道不復存在,一邊聲稱要幫助德國實現能源獨立,而朔爾茨什么也沒有說,這已經很讓人震驚了。

當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論稱:“北溪-2”管道是拜登和德國新總理展現團結的困難所在。

而就在拜登會見朔爾茨的20天前,美國副國務卿紐蘭在國務院的一次簡報會上也就“北溪”管道作過和拜登相似的表態。

美國副國務卿 紐蘭:我今天想說清楚一點,如果俄羅斯進入烏克蘭,“北溪-2”項目無論如何都不會向前推進。

赫什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由于拜登和紐蘭的公開表態,炸毀“北溪-1”和“北溪-2”的計劃突然從必須通知國會的秘密行動降級為由美軍支持的高機密情報行動。

美國??怂剐侣劸W撰稿人 納波利塔諾:這是由軍隊和情報部門策劃,并由海軍實施的,這是軍事行動,是動用軍事力量在他國發動戰爭。這實在難以置信,因為那個國家是我們公開承認的盟國德國。

赫什在報道中稱,2022年夏天,在北約“波羅的海行動”演習期間,美國潛水員在“北溪”管道下面放置了遠程遙控炸彈,3個月后,由挪威人引爆了炸彈

赫什的說法得到了側面印證。

據俄衛星通訊社報道,Flightradar24檔案航跡分析顯示,2022年6月8日至16日,在北約“波羅的海行動-2022”演習期間,德美兩國的P-3“獵戶座”飛機和P-8反潛巡邏機曾定期飛至后來的爆炸地點上空盤旋,軍機還曾下降到低空。而且幾乎每次飛行都關閉應答器,因此部分軌跡沒有記錄在門戶網站航跡中。

此外,在“北溪”管道被炸毀后,還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

去年9月27日,也就是“北溪”管道發生爆炸泄漏第二天,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在社交媒體轉發了一條配有“北溪”管道事故現場圖的推文,并附上了這樣一句話:“謝謝你,美國?!?/p>

幾天之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公開表示,“北溪”管道被炸毀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機遇”。

美國國務卿 布林肯:最終,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歐洲可以一勞永逸地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進而阻止普京將能源武器化作為一種手段,推進他的帝國計劃。

布林肯的這一反常表態,引發一些學者的質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杰弗里·薩克斯:如果你真的擔心重要國際基礎設施遭到破壞,那這個說法就太奇怪了。我知道這和我們的官方說辭相悖,在西方,你們不允許討論這些事,但事實是,當我和全世界的人討論此事時,所有人都認為是美國干的。

今年1月底,在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作證時,美國副國務卿紐蘭說了這樣一番話,似乎在炫耀“戰果”。

美國副國務卿 紐蘭:像你一樣,我認為政府非常高興地知道“北溪-2”管道現在成了躺在海底的一堆廢鐵。

赫什在文章中表示,種種跡象似乎都表明,“北溪”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美國。

赫什的這篇報道發布后,引發全球關注。俄方呼吁國際社會就此事展開國際調查。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 扎哈羅娃:我們仔細研讀了美國記者關于“北溪-1”和“北溪-2”管道爆炸事件的報道。顯然,所有這些事實都應該成為國際調查的對象。

然而,涉事的西方國家卻仿佛統一了口徑,稱報道內容“完全是虛假和虛構的”。

記者:你或者國務院其他人是否就此事和德國、挪威或其他盟國的大使交流過?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賴斯就“北溪-2”嗎?

記者:就最新的指控(赫什的文章),雖然只有一個匿名消息源,但內容卻相當詳細。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普賴斯:我們通常不會讓盟友和伙伴參與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任何通過客觀視角看待它的人都應該立即拒絕這樣的事情。

然而,赫什絕非第一個懷疑美國炸毀了“北溪”管道的人。

去年9月,在“北溪”管道被炸后,美國前國防部長高級顧問麥格雷戈也曾做出類似表態。

美國前國防部長高級顧問 麥格雷戈:你需要明白誰才是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真兇,我的意思是,英國皇家海軍、美國海軍,我認為這是相當明顯的。我們知道,因為天然氣管道異常堅固,管道由各種合金制成并由混凝土包裹,因此需要使用數百公斤的炸藥,并非用魚線吊個手雷下去就能炸毀那么簡單。

聯合國秘書長前特別顧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也曾直言,種種跡象表明“最有可能的肇事者是美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杰弗里·薩克斯:坦白說,這從一開始就很明顯,這不是一項容易實施的行動,而是中情局和美國政府其他秘密部門經常干的事,他們過去就會炸毀很多基礎設施,然后試圖掩蓋事實。但此次很難掩蓋,因為美國基本上是唯一有動機、有手段的國家。

而從結果來看,“北溪”管道被毀,導致歐洲不得不以高出俄氣10倍的價格從美國進口天然氣,也給美國能源巨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厚利潤。

根據美國商業內幕網披露的數據,每艘從美國駛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船可賺取超1億美元的利潤。美國能源大亨查里夫·蘇基甚至直言不諱:“隨著歐洲面臨許多‘悲慘冬天’中的第一個,美國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p>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杰弗里·薩克斯:整件事都很瘋狂,整件事都透著自大,他們認為可以逃脫懲罰。

值得關注的是,在赫什發表關于“北溪”管道爆炸的調查報道后,西方媒體竟和西方政府一樣,反應冷淡。

英國GBNews記者 尼爾·奧利弗:為什么媒體對此事沒有進行跟蹤報道,從傳統上來說,這么大的事件甚至是各種指控都應該是頭版頭條的內容。

前英國《衛報》資深記者 斯蒂爾:這個問題非常好,這起事件事實上是被英國媒體壓下去了。路透社確實報道了,但沒有什么日報對事件進行報道,也許他們認為赫什在玩火。

然而在赫什看來,這種集體沉默是“刻意的忽視”。

2月15日,他在網絡平臺上繼續發文,稱現在的西方媒體不再是揭露真相的“扒糞者”,更像是“墻上的垃圾”。

他在文中寫道:“在我1972年至1979年期間擔任《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時,《紐約時報》刊登了我所寫的一切,即便不是全部,大部分也都刊發在了頭版?!度A盛頓郵報》作為我職業生涯里忠實的反對者,也在20多年前長篇刊文描述了我?,F在他們中沒有一家寫過一句關于‘北溪’管道事件的話,甚至都沒有引用白宮對我報道的事件的否認?!?/p>

一些媒體甚至以文中的匿名消息源為由,質疑消息赫什文章的準確性。

對此,赫什回應稱自己報道的內容“并不難查”,而且引用匿名消息源,是他一貫的做法。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 西摩·赫什:你肯定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保護線人。

赫什稱,令他感到震驚的是,如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CNN等媒體都在為拜登政府打“掩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杰弗里·薩克斯:當然,很多人知道很多信息,但沒有人談論這些,這是事實。真正有用的做法是《紐約時報》在封面報道赫什的文章。封面有嗎?沒有。甚至連一句話都不提,我們現在到底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中?

美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評論將這種現象稱為“赫什效應”,本質就是:殺死信使,無視信息。

赫什呼吁讀者保持關注,因為他的爆料“尚處于第一階段”。

2月17日,又有一位美國記者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爆料稱,美國深海潛水員參加了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旁舉行的北約“波羅的海行動-2022”軍事演習,在帶著不大的箱子進行6小時的潛水前,他們接受了美國第6艦隊中將的指導。該記者還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提供了參加軍演的一名高層人士提供的信件文本。

法國國防與內政部前顧問 阿蘭·科爾維斯:這是西方國家制造的一起恐怖襲擊事件,這一結果也不會有任何官方宣布的可能,因為襲擊調查方就是襲擊的始作俑者。

鑒于“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出現新的細節,俄羅斯已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申請,要求召開會議,討論“北溪”被炸事件。

20年前,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曾在聯合國大會上拿出一管白色粉末,聲稱那是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搞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的證據,美國也以此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但事后證實,美國的指控毫無根據,鮑威爾手中的粉末也被嘲笑為疑似“洗衣粉”。

20年后,“北溪事件”會不會又是美國自導自演的一出栽贓嫁禍、賊喊捉賊的鬧???

本周,俄方已將“北溪事件”評估為“國際恐怖主義行為”。的確,破壞和攻擊重大民用基礎設施,本就是具有恐怖主義性質的危險行為。國際社會應重啟聯合國主導的調查機制,對此徹查到底。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