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豈能僅對校友開放?開門辦大學,高校當向社區開放
高校,作為城市里先進知識、先進文化、先進思想與理念的集聚地,更應發揮模范與帶動作用,全方位提升大學的開放度,竭力彰顯大學的公共氣質。
責任編輯:陳斌
我是一個母校情結比較嚴重的人,嚴重到心儀地段距離母校500-1000米成為我當年看房與購房的首要條件。我的想法很單純,可以隨時騎著電瓶車,憑校友卡去母校感受觸手可及的綠樹成蔭,去球場打籃球,進圖書館看書或寫作,去飯堂吃飯。
校門從封閉走向“有序開放”
然而過去三年,由于防疫,我屢屢被拒之門外(規定只有在校學生與在職老師持校園卡方可進出校園)。不夸張地說,這某種程度降低了我過往三年的生活質量,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我與母校間的情感聯結。
于莘莘學子而言,各種影響更是真實可見。3年來,校園的封閉式管理最大限度保障了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客觀上也導致學生們與社會缺乏互動。
作為一名社會學系的老師,我的感受尤為深刻。我開設的課程有“城市社會學”“農村社會學”“都市社會生活”,我原定的教學計劃有接近1/3的課時是實踐課,即帶學生外出踏勘,一起走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與社區基層中去實踐、去學習,到廣闊的社會調查與實踐探索中加深對“社會”二字的多元理解,但各種嚴格甚至苛刻的出校管理與審批制度,讓我和同學們望而卻步、心灰意冷。對于那些大四的畢業生,作為必修內容的“實習”或“實踐”,一些同學這樣調侃,“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