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捐精猝死案:息事寧人助長“我鬧我有理”心態丨快評
在本案中,基于人道主義酌情支付一定的費用本來意在“息事寧人”,鄭某家屬第一時間也接受了協議。但鄭某家屬并不滿足于已經拿到的錢,對于賠償金的要價越來越高,甚至沖到了一億這樣的數字,也編造了各種怪誕的陰謀情節,所以“息事寧人”的做法本身是值得反思的。
責任編輯:陳斌
隨著“精子庫告急”“多地倡議捐精”“提倡大學生捐精”等新聞出現,一則12年前的舊聞也重新進入公眾視野:2011年的“中國首例捐精猝死案”。這則舊聞也引發了輿論場上有關“精盡人亡”“捐精有風險”乃至“賣精須謹慎”的討論,值得關注。
案件的起因簡單,演變卻一波三折:華科大在讀博士生鄭某,在校方(華科大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以下簡稱“協和醫院”)的倡導下自愿捐精,在11天內連續捐精5次,結果在第5次捐精時猝死。鄭某家屬與華科大同濟醫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協和醫院第二天達成協議,約定出于人道主義向鄭某家屬支付88000元費用,各方也履行了這一協議。
然而鄭某家屬事后聲稱不服,起訴要求增加賠償額。一審法院認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