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物不需要再回來?

對于紀錄片《臺北故宮》,周兵最大的遺憾聽上去有些荒誕。他們沒能進到臺北故宮展廳里面拍攝。但是,這已經算是大陸電視臺、攝制組迄今跟臺北故宮最親密的接觸。

責任編輯:朱又可 袁蕾 實習生 黃家楊 吳達

“這些箱子我都不動,有朝一日,我把這些文物全都裝回箱子里運回北平去。”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第二任院長秦孝儀接掌院長職位時說的話。他說的箱子,是從1933年以來,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的部分文物南遷輾轉到達臺灣的一路上,裝載文物的木頭箱子。

導演周兵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正在為拍攝紀錄片《故宮》收集材料。再次擔任總導演,拍紀錄片《臺北故宮》的時候,周兵就把這句話用到第一集的解說詞里。

拍《臺北故宮》前,周兵很認同秦孝儀的理念:“這些文物一定要回到北京故宮。”

拍完《臺北故宮》后,周兵改變了想法,這一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我感覺這些東西,真的不需要再回來。”

2009年1月12日晚間時分,12集電視紀錄片《臺北故宮》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開播,每集45分鐘。周兵任總導演,胡驍任總撰稿,拍攝、制作團隊沿用《故宮》原班人馬,講述方式也基本沿用《故宮》的體例,依照文物類別分集娓娓道來。

92%文物來自北京故宮

2006年,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專題部副經理胡驍,聯系上紀錄片《故宮》導演周兵,希望他拍攝“一部詳細地向大陸觀眾介紹臺北故宮的紀錄片”。周兵第一反應:開玩笑吧?

臺北故宮位于臺北市郊外雙溪,1965年建成,秉承了中國傳統宮廷的建筑風格。館藏文物65萬件,其中92%的文物來自于北京故宮的舊藏和遺存,尤以宋元書畫、宋代五大名窯、清代琺瑯彩瓷等藏品著稱。

相對于“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蘭亭序》(《定武蘭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稿》這些書法作品,最為大陸觀眾知道的,恐怕還是毛公鼎、翡翠白菜、肉形石這三件寶物。在臺灣,這三件也被譽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周兵幾年前為中央電視臺拍攝《故宮》的時候就聯系過臺北的&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