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資產分類新政施行倒計時:銀行不良資產將飆升?

《辦法》將五級分類體系的適用范圍從貸款擴展至商業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全量表內外金融資產。這意味著中國大陸商業銀行資產風險管理邁向“全資產監管”時代。這是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管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短期來看,《辦法》考驗部分中小銀行風險管理能力,資本補充壓力加大。但對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影響不大。

從長期看,新規治下,風險分類等級更加客觀明確,提高了可操作性,縮小了低估信用風險的操作空間,客觀反映商業銀行金融資產的真實信用風險,有利于防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銀行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謝艷霞

公開征求意見近4年之后,中國銀保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制定的《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下稱《辦法》)于近日正式落地,并將于2023年7月1日正式施行。它被商業銀行界稱為史上最嚴格的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新規。

中國商業銀行資產風險分類管理演化史。

在此之前,2007年原中國銀監會發布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引》(下稱“《指引》”)是行業最高標準。但16年間,隨著商業銀行非信貸金融資產占比逐年提升,貸款已越來越難以反映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全貌。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通過對比《辦法》及其《征求意見稿》和現行《指引》發現,較之后者,《辦法》的主要變化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拓展了風險分類的資產范圍,不論表內表外,只要是商業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金融資產,均需進行分類管理;二是提出了新的風險分類定義,設立“逾期天數”和“信用減值”為資產質量惡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三是采取以債務人為中心的風險分類理念,不良認定更為嚴格;四是明確了重組資產、財務困難和合同調整的含義。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辦法》將五級分類體系的適用范圍從貸款擴展至商業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全量表內外金融資產,這意味著中國商業銀行資產風險管理邁向“全資產監管”時代。這是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管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新冠疫情三年之后,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面臨下行考驗。新規此時落地,短期而言,商業銀行是否將面臨更大壓力?長遠來看,商業銀行全類資產確定將從追求規模轉至重視質量?

 風險分類對象大擴容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分類資產范圍的擴展是最為熱議的話題,也是一把高懸的利劍?!掇k法》將風險分類對象由貸款擴展至商業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的全部金融資產?!掇k法》第三條明文規定:商業銀行應對表內承擔信用風險的金融資產進行風險分類,包括但不限于貸款、債券和其他投資、同業資產、應收款項等。表外項目中承擔信用風險的,應按照表內資產相關要求開展風險分類。

表外業務分類

中國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不良貸款余額3萬億元,較上季末減少8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3%,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余額4.1萬億元。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下遷壓力仍然較大。

新規治下,各銀行2023年財報的不良資產是否飆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表內非信貸類資產面臨壓力,但壓力有限。從銀行資產結構看,上市銀行非信貸類資產占比普遍在40%-50%,以工商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為例,據2022年三季報,三者非信貸類資產占比分別為41%、47%、38%。

但銀行體系已加大對非信貸類資產的計提力度。據光大證券,37家上市銀行2022年上半年計提非信貸類撥備1496.5億元,占信用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的22.4%,較2016年提升16.1%。

但表外業務風險可能更大。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深入,在金融脫媒、異業競爭、監管考核等壓力下,商業銀行以資產托管業務為代表的表外業務發展迅速。其中,資產托管業務規模最為龐大。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披露,截至2021年底,中國商業銀行資產托管規模達190.75億元。

《辦法》還擴大了適用機構范圍。相比《指引》的“各類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信用社”等存款類金融機構,《辦法》擴展至受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監管的所有金融機構?!掇k法》第四十五條具體規定為:國家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外國銀行分行、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監管的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參照本辦法執行。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辦法》一視同仁的做法,可以防止銀行通過非銀同業之間在截止某個特殊時點時的假交易真藏匿不良資產行為。

企業一筆違約 株連全部調為不良

與現行《指引》相比,《辦法》更體現審慎監管的原則,引導金融行業真實反映金融資產的風險狀況,逐步與國際接軌。除了上述分類對象擴容和適用機構擴圍之外,《辦法》更有體現審慎監管的細項變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發現《辦法》首度引入以債務人為中心的風險分類理念,但細化了逾期下遷為不良的具體標準,并且新引入信用減值和外部評級兩大考量因素。

《辦法》首度引入以債務人為中心的風險分類理念。在現行《指引》中,風險分類以單筆貸款為對象,同一債務人名下多筆貸款分類結果可能不一致?!掇k法》引入債務人作為考量因素,對于滿足“在單一機構債務超10%被分為不良,或在全部銀行債務超過20%逾期90天以上”的“非零售債務人”,要求銀行對其所有債權均應下調不良。

但《辦法》具體細則較《征求意見稿》有所放松。在《征求意見稿》中,非零售債務人在單一機構債權超5%即被分為不良,或在全部銀行債務超過5%逾期90天以上,應下調為不良。

此番調整后,銀行可能會收緊信用,而企業違約行為得以抑制。目前,債市與銀行信貸之間存在一定的風險隔離,一家企業債券違約并不必然會導致信貸分類下調,同時貸款、非標、票據的違約也不必然導致標準化債券的風險分類下遷。

但依據新規,“在單一機構債務超10%被分為不良,或在全部銀行債務超過20%逾期90天以上”須下調不良。這意味著,一旦企業任何一種債務違約,銀行表內的貸款、非標和信用債均會有不良壓力。

《辦法》的不良認定標準更清晰。一是逾期標準明確?!吨敢穼⒂馄谧鳛榉诸惖闹匾獏⒖贾笜?,但未明確逾期時間和不良資產風險劃分的具體標準。而《辦法》明確逾期90天+資產歸為不良,并根據逾期天數不同依次劃分為次級、損失、可疑類資產。

 二是將考慮信用減值?!掇k法》指出,金融資產已發生信用減值,應確定為不良資產,并較《征求意見稿》明確不同信用損失占比對應的風險分類。

三是外部評級有影響?!掇k法》要求,債務人或金融資產的外部評級大幅下調,導致債務人的履約能力顯著下降,應該下遷為不良。不過,《辦法》刪除了對于外部評級的具體要求,而在《征求意見稿》要求下,遷至非投資級的資產須納入次級類資產。

寬松的過渡期 柔性的安排 

《辦法》是否一味趨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發現,雖然較之《指引》,《辦法》確實趨嚴,但與《征求意見稿》相比,部分條款有所放松或者有柔性安排,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在次級類資產的認定中,針對交叉違約條款,同一非零售債務人在所有銀行的債務中,逾期超過90天的債務占比上限由5%上調至20%;

二、在不良資產的認定中,針對交叉違約條款,非零售債務人在本行的不良債權占比上限由5%上調至10%;

三、在可疑、 損失類資產的認定中,預期信用損失占賬面余額的比重下限,分別從 40%、80%,上調至 50%、90%;

四、逾期天數的判定上,展期天數不再納入計算范疇;

五、在重組資產的風險分類上,不再統一要求重組資產必須分為不良,但至少分為關注。在觀察期內符合不良上調條件的,可以上調為關注類。

六、在過渡期時間安排上,相較《征求意見稿》有所延長。 2023年7 月 1日起發生的業務按照《辦法》要求進行分類;對于此前發生的業務,商業銀行應制定重新分類計劃,于 2025年12月31日前按季度有計劃、分步驟對所有存量業務全部按照《辦法》要求重新分類。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辦法》對于重組貸款的相關規定為受困地產企業和城投公司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化解風險提供了適當的政策支持與操作空間。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國內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為53.11萬億元,占全部貸款比例為25.74%。柔性安排對于支持地產行業平穩過渡仍具有現實意義,并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

但在信披方面,對非信貸資產的資產質量及撥備計提情況關注度將會大為提高。這是因為非信貸資產的風險特征與信貸資產區別較大。

在非信貸資產中,利率債等低風險資產占比較高,但不同銀行對非信貸類資產的風險偏好不同,具體是投向信用風險極低的利率債、債基、貨基,還是非標資產,需要區別來看。因此未來需要考察資產收益率和不良率的匹配度及撥備厚度。

 銀行不良壓力上升有限

盡管分類資產大擴容不會引發銀行不良資產飆升,但在一定程度上,《辦法》仍可能推升銀行的不良率水平。首先,同一債務人的不良認定或將引起銀行不良短期承壓。無論在規則上還是在實踐中,《指引》僅強調將不良債務人的其他債務認定為關注。而《辦法》要求本行滿足10%及他行滿足20%后必須下調不良,這一規則或將引起銀行不良短期承壓。

其次,外部評級可能導致銀行不良率小幅上升。根據外部評級變化認定不良的規則在《辦法》中首次出現,但在實踐中留有了余地,預計不良承壓有限。最后,并購的分類新規只在并購已下調不良的企業時才對不良率水平有影響。

但預計不良壓力上升幅度有限。據光大證券測算,截至2022年6月底,37家上市銀行逾期90天以上與不良貸款的比例已達62.4%。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認為,短期來看,《辦法》考驗部分中小銀行風險管理能力,資本補充壓力加大。但對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影響不大。

從長期看,新規治下,風險分類等級更加客觀明確,提高了可操作性,縮小了低估信用風險的操作空間,客觀反映商業銀行金融資產的真實信用風險,有利于防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銀行高質量發展。

從全球看,《辦法》關于不良認定標準并不超標,遵循“實質大于形式”原則。巴塞爾委員會在《審慎處理資產指引——關于不良暴露和監管容忍的定義》中明確指出,如果銀行的非零售交易對手有任何一筆風險暴露發生實質性不良,應將其所有風險暴露均認定為不良。而且《辦法》未明確具體外部評級對應不良資產劃分,相當于為金融機構參照外部評級進行資產風險劃分時保留一定自由度。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據此認為,新規治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將在短期內承壓,但長遠來看有望從追求規模轉至高質量發展。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