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飛:和《西游記》一樣,做研究也是一場修行

我跟《西游記》的緣分,算是非常深厚了。我識字比較早,4歲時,無意中得到了一本《西游記》的改寫本,約有幾萬字。雖然相比原著,它的內容少了很多,但也基本上描繪出了《西游記》的故事梗概,而且比起其他連環畫來,它的字算是比較多的。我當時很喜歡看,每每開卷,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大約9歲時,我買到了一部《西游記》原著,當然很多地方都看不太懂,但是翻了許多遍之后,也就慢慢把這部名著裝在了腦子里。當時我的同班同學課間的一項消遣,就是聽我大段大段地背《西游記》原文。

當然,現在看來,少年階段對《西游記》的理解,還是很膚淺的。除了對文本極其熟悉,與“學術”二字完全搭不上邊。后來,我去了北大中文系讀古典文獻學專業,才略識學術門徑。

讀研時,為了謀生,我接了一個“攢書”的活兒——給中學生做《西游記》的注釋。雖然擬面向的讀者群體是中學生,對學術的要求沒有專業理論書籍那樣高深和嚴苛,但古典文獻學帶給我的專業素養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講究,于是我真刀真槍地做起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這本書并沒有出版,但《西游記》的各種研究資料,卻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積累了起來。

碩士畢業后,我進入了中華書局工作,業余時間重新把這項工作拾了起來。四年間,我對明代世德堂本《西游記》做了深入的??闭?,也對其中涉及的各種問題盡量做了注釋、箋證,形成了一部《西游記》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出版)。算起來,它是我在《西游記》研究中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但在這一行做得久了,我開始發現,大家其實未必關心傳統文化經典《西游記》在明代有幾個版本,也不一定關心哪一處應該出校,但是都關心孫悟空的武力到底有多高,火眼金睛到底有多厲害,取經故事背后有沒有事先安排的陰謀……在只癡迷于學術研究的純學者那里,這些話題可能是他們所不以為意的,但在大家日常茶余飯后的討論中,這些卻是津津樂道的話題。

事實上,拋開學者的視角不提,這些話題并非毫無價值,它代表了大眾的關注點。而大眾的關注點,就是文化娛樂產品的重要抓手——我開始反思,我一度習慣于生活在所謂“學術”的環境里,使用著學術界的語言,來講述自己的研究,比如論文,比如學術會議,身邊交流互動的大多是同行學者們。而事實上,在“學術”的語境之外,還有更為廣闊的一片天地,那就是大眾對《西游記》的需求,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和講述屬于《西游記》的故事。

這個需求一直都在。從我在成長歷程中的所聞所感便可見一斑——1982年,中央電視臺開拍25集連續劇《西游記》,于1986年春節首播(因此俗稱“86版”)。這部連續劇反復播出了三十年,每到寒暑假,萬人空巷,創造了電視劇歷史上的奇跡,成為無數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童年回憶。

此后,還有《悟空傳》等影視作品,再后來,各種玄幻、仙俠小說,電腦、移動游戲,都從《西游記》里直接汲取營養。有些人借《悟空傳》討論自由和成長,有些人從小說和游戲中獲得快樂——這些都是《西游記》的大眾基礎。

而《西游記》名著的經典內涵,成為了原生的精神依托,很多劇本會據此編寫,這些問題就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很多游戲會據此開發,這些問題會直接成為人物參數設定的參考。

比如取材于《西游記》的《夢幻西游》,一款極具生命力、玩家群體忠誠度很高的游戲。在它的游戲世界觀和層出不窮的玩法中,其實可以看到許多中國古典神話、歷史、天文、地理、文學等傳統元素和內容的影子,它里面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堅持,也有與時俱進的革新理念,注入了新時期、新的游戲人的匠人精神。

它凝聚了超過3.6億玩家的喜愛,這是多么龐大和驚人的受眾群體??梢哉f,這是我之前的工作所難以輻射和觸達的范圍。

所以,如果我們能把眼光聚焦到它所衍生的游戲文化和社交鏈中就會發現,它在名著《西游記》的版本、文本之外,具有更加廣泛的價值和意義,包括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但我個人認為,近二十年間,關于《西游記》的純粹學術研究的進展并不是太多,更多時候,大家是在舊有的資料和范式中打轉,就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展開討論。它們依然只是論文和專著里晦澀難懂的筆墨,局限在小小的圈子里,卻遠離社會上更多潛在受眾的興趣和需求。這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嗎?

出版完那本《西游記》校注之后,我常常思考這些問題。我想要去做點什么,來讓這份“遺憾”少一點,再少一點。說來慚愧,我的學術成果和研究履歷其實并沒有多么耀眼,但是,我覺得自己對“講述”這件事有天然的熱愛。

兩年后的2016年,恰逢猴年。這一年,我開始玩微博,起初在微博上分享一些類似“《西游記》小百科”之類的知識。沒想到一發不可收,連續更新了100期,涉及《西游記》的思想、文本、藝術、背景知識等諸多領域,后來結集成書,這就是《萬萬沒想到:<西游記>可以這樣讀》。

應該說,這為期100天的網絡分享,以及這部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和《西游記》的緣分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不再一直悶著頭,沿著學術的小徑前行。我希望“呼朋喚友”,讓更多人領略到《西游記》另一面的魅力。

于是,除了在微博上分享,我也在各種平臺上開設了賬號,以音頻、視頻等各種方式來講我對《西游記》的理解,我還上過央視,拍過尋訪西游之路的紀錄片。講來講去,該講的也講得差不多了。接下來還干什么呢?我發現了另外一個領域:面向少兒的普及。

少年兒童對《西游記》的需求,可以說不亞于成人社會。因為從0-18歲,每個階段都避不開。學齡前的孩子要聽取經故事,小學時被列為必讀書目,中學時被列入必考知識。而且,孩子們對《西游記》故事,尤其對孫悟空,有著近乎本能的喜愛。

面向少兒,我寫了《為孩子解讀<西游記>》等童書,也開發了不少講《西游記》的課程。在開發過程中,我對這部傳承了四百年的名著,又生發出更多的理解。孩子們有自己特殊的需求,他們會把自己代入孫悟空,從中看到自己的成長、價值。當年面向社會上的成年人的那套講法,又不適用了。時移世易,促使我繼續改變。直到今天,我仍然在適應需求,在做各種變化。

中間也發生過許多趣事,例如我寫過一篇探討性的文章,認為金箍棒很可能和海船上的船錨有聯系,這篇文章流傳很廣,后來竟然被選為高考語文閱讀模擬題。遺憾的是,我自己做這題,竟然也做不對。

又比如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會有小朋友問我各種各樣有趣的問題,例如:孫悟空為什么不背著唐僧飛到西天?為什么須菩提祖師和孫悟空斷絕關系?為什么有后臺的妖怪都被收走了,沒后臺的都被打死了?

涉及《西游記》的創作、成書、故事流傳,以及社會背景等方方面面,其實這些問題并不好回答。要給十歲上下的孩子講清楚這些問題,既需要知識儲備,又需要講述技巧,甚至需要應對差異——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樣。

圍繞著《西游記》,我大概做的就是這些事情,可能比較不守常法、不循舊路。不過我想,這恰恰也是《西游記》的品質,同時也是所有經典名著的品質。

凡是經典名著,它一定有永恒的魅力,能夠適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景,能夠讓不同的人群取用和受益。我喜歡引用唐代文學家李德裕的話:“文章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蔽覀兯龅?,無非是把握住日月運行的固有規律,不停地追隨它們千變萬化的光影。

從玄奘法師啟程到今天,一千四百年過去了。題材還是那些題材,但故事已經不僅僅是原來的故事。每個時代,從傳說到詩話,從平話到小說,從戲曲到電影,從網文到漫畫,每一代人都曾基于這個題材,根據時事的變化和需要,講述新的故事,屬于當下的故事。

回望過去,細數這些精神和文化藝術的寶庫,我們或許會覺得它們都已染上時間的塵埃,在歷史中被束之高閣。但在當時,它們都屬于最前衛和潮流的時尚,都是文藝的復興與革新。

其實,這就是傳承。繼承傳統的最好方式是創新。傳承不一定是保持舊有的形式,而是把傳統的題材,講成新的故事。也許穿上了新的衣服,改換了新的面孔,然而,傳統的內核沒有變,素材沒有變,只是形式變了、方法變了、技術變了。

這就像生兒育女。當兒女長大后,經過了無數次新陳代謝的他們,身上早已沒有一塊直接來自父母的血肉。然而,人類的基因卻傳承了下去,無論他們走到哪里,用什么形式生活,依然改變不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事實。他們還會繼續生兒育女,用創造新的生命的方式,續下傳承的接力棒。當我們捧著一個新生兒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不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嬰兒,這是人類傳承了千百萬年的杰作。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