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動漫IP孵化需要國際視野
金城認為,互聯網對作品的快速傳播和更新有很高的要求,但要產生有世界影響的國民級大作,還需潛下心來打磨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為其注入思想和溫度。此外,動漫IP的孵化、品牌的打造是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動漫人持之以恒的創造力和國際化的視野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1985年,金城在《珠海特區報》擔任美術編輯,通過各種渠道,他了解到香港的漫畫家黃玉郎創辦了玉郎機構,成為火遍東南亞的漫畫制作出版公司,次年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漫畫公司。這一時期,國外漫畫大量進入中國,比如歐洲的《丁丁歷險記》《藍精靈》;美國的《加菲貓》《貓和老鼠》、日本的《圣斗士星矢》《城市獵人》《美少女戰士》等。這些漫畫廣受歡迎,成為一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
金城深受觸動,他本是連環畫作者,但到1985年,連環畫產業已經衰落。他回憶,連環畫的興起是由于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文化需求極其迫切,而相應的文化消費沒有跟上。連環畫一分錢就能租到一本。但隨著連環畫市場日漸蓬勃,連工業、農業類出版社也爭先出版連環畫,題材雷同、畫面粗糙、供大于求,加上電視等娛樂消費分割受眾,連環畫市場急劇萎縮。很多連環畫名家都轉行畫國畫,他也被迫中斷工作,南下成為美編。
金城也在探索中國連環畫的未來之路,“我們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市場化模式,只要在創作方式上稍加改良,馬上就能適應國際化漫畫出版的新浪潮?!彼奶幗榻B香港漫畫、黃玉郎的漫畫,介紹當時中國引進的《鐵臂阿童木》等動畫?!暗蠹覍ν饨鐩]有充分接觸,覺得這是舶來品,不一定適應中國的市場。于是只能眼看著這個市場逐漸淡化?!苯鸪钦f。
1997年,曾經歷兩次創業失敗的金城開始第三次創業,創辦《漫友》雜志。1990年代末,漫畫仍處于地下市場,盜版橫行。漫畫是家長眼中的洪水猛獸,少有正面評價。金城提出“動漫”的概念,讓漫畫搭上動畫這班車,很快被同行、社會和媒體接受。到了2006年,國家級的政府文件也開始用“動漫”這個詞。
《漫友》挖掘了一批青年漫畫家,2004年,他籌辦了中國動漫金龍獎,在業內有“華語動漫奧斯卡”之稱。夏達、本杰明、阮筠庭、姚非拉、豬樂桃、寂地、客心、丁冰、SHEL、王小洋、于彥舒、韓露、朱斌、十九番等數十位漫畫家都是“漫友文化”通過金龍獎等方式推出的。
金城從事了近四十年與漫畫相關的工作,從一名畫家變為《漫友》雜志社社長,漫友文化品牌、中國動漫金龍獎和JC動漫館的創辦者,再到離開經營崗位鉆研學術,他越來越感到國漫與日本、歐美漫畫的距離,但他也欣喜,在互聯網時代,國漫發展的環境正在逐漸變好。
“我們只要走出國門,都代表國家隊”
南方人物周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漫畫對實體漫畫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金城:主要體現在對實體的漫畫出版市場發行的影響。線上漫畫最近幾年一直高速發展。包括動畫,過去局限在那幾個電視頻道,現在主要陣地實際上都是線上,如B站、騰訊等互聯網平臺。線上平臺給動畫、漫畫提供了全新的場景和空間,粉絲的范圍也有所拓展,但是它會對實體比方說動畫電影的票房、漫畫的實體圖書出版有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互聯網閱讀體驗,它實際上拓寬了全新的、無限的空間,這方面也算有失有得。我認為總的來說,線上漫畫的繁榮發展方便了作品的傳播。漫畫和動畫從出生開始就緊緊和媒體捆綁在一起,最早是畫在巖洞上、墻壁上,后來用紙張出版,主要發表的陣地是報紙,再后來以雜志連載的形式作為主陣地。到了今天,互聯網成了傳播的主要渠道。
我作為一個創作者、行業從業者,首先要主動適應這種變化,適應這種轉型,那么實際上就帶來了全新的機遇。過去有一些讀者、觀眾走了,但是一批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