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流動性好,還安全?“馬甲理財”流行意味著什么
受限于監管對于同業存單的規模限制,想要快速吸納存款的銀行,只有尋找保險資管等機構銷售大額存單。
理財子公司愿意通過保險資管的方式購買他行存款,雖然多一道手續費,但相比直接購買同業存單,最終投資收益高了不少。
“這類套著保險資管的理財產品,與其說本身有什么風險,不如說它掩蓋了真正的風險?!?/blockquote>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市面上涌現出一批類似存款性質的理財產品。
“現在的投資者既要收益高,又要流動性,還要安全,哪里去給他們找這樣的資產啊?!标惙f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她在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擔任金融事業部負責人。
然而,市面上涌現出的一批理財產品打破了這一投資的“不可能三角”。
某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在銷售的一款“低波動”產品顯示,預期年化收益3.8%,按季贖回,風險評估為R2級別(較低風險)。3.8%的收益率看起來相當亮眼,尤其是2022年經歷債市風波后,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率普遍跌到了3.5%以下。
“其實大部分是銀行存款?!标惙f查閱其底層資產后說,70%以上的資金通過保險資管渠道,投向了“他行存款”,也就是購買了其他銀行的大額存單,剩余資金投向了債券。
南方周末記者隨機詢問了上海6家銀行,其中兩家城商行、兩家股份制銀行均表示,有在售賣類似存款性質的理財,兩家國有大行則表示尚無該類產品。
這類產品看似創造了一個“多贏”的局面:理財子公司替客戶買到了相對低風險、高收益的資產,保險資管從理財子公司賺取了管理費,銀行則吸納了來自保險的資金儲蓄。
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銀行理財產品的估值方法由“攤余成本法”改為“凈值法”,不僅能夠及時反映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也阻斷了“攤余成本法”與資金池、非標產品資產錯配三者形成的邏輯鏈條,即打破剛兌,令投資者自負盈虧。
但上述理財產品大多重新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且資金投向存款的比例超過相關規定,是否有違資管新規?
銀行吸儲需求
陳穎將這類理財稱為“馬甲”產品,指代保險資管在其中的作用,相當于給理財公司多穿一層馬甲,突破相關的投資限制——理財公司不能直接向銀行購買大額存單。
要形成一款馬甲理財,通常由理財子公司發起產品,募集公眾資金后,投向某一個或者多個保險資管計劃,再由保險資管投資市場上由其他銀行發售的大額存單,最終形成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
馬甲理財購買他行的大額存單是一種存款憑證,類似定期存款,到期收取利息。
理財子公司在配置資產時,會根據產品風險特性適當配置大額存單、同業存單等銀行存款,特點是安全性高,幾乎不用擔心虧本。
馬甲產品并非最近開始出現。陳穎回憶,這一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