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一周年,形成了新的全球“石油地圖”
截至2021年底,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和管道天然氣出口國。它有53%的石油和83%的管道天然氣都賣給了歐洲。
新的全球“石油地圖”已經形成,印度等國成為俄羅斯產石油的最大進口國,歐洲選擇了中東石油。
“某種程度上,一些國家去美元化,使得我們的人民幣國際化被迫加速了?!?br />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俄烏沖突,影響到了荷蘭的格羅寧根氣田及其周圍居民的“命運”。圖為格羅寧根一景。
2023年2月24日,俄烏沖突一周年當天,尼克·薇舍(Nienke Busscher)聽到一個“好消息”,她所在的荷蘭格羅寧根省議會,公布了一項關于當地天然氣田的調查報告,結論顯示,格羅寧根氣田的開采對地方環境和安全產生重大損害,該氣田很有可能在2023年關停。
這一結果讓當地居民足足等待了三十余年。薇舍是當地一家叫做“知識平臺”的民間組織負責人,平臺免費為當地居民提供關于格羅寧根氣田的環境信息報道和研究信息。
格羅寧根氣田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田,為了該國的能源供應安全,政府傾向保留氣田,但居民堅決要求關停,雙方不斷拉扯。但在2022年發生俄烏沖突后,戰爭卻成為了當地居民維權的最大障礙。
“議員告訴我們可以將氣田的供應減到最小,但必須保證隨時可以開啟,防止電力短缺?!?薇舍說,在整個荷蘭,為了應對俄烏沖突后的能源危機,取消了對燃煤電廠的限制,使用高污染礦物來確保供電安全。
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歐盟等對俄羅斯實施了大量經濟制裁,作為對其發起戰爭的回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制裁的力度越來越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羅斯的經濟穩定,但代價是讓世界經濟失去了“彈性”。
尤其是能源方面,歐盟從2022年8月開始禁止從俄羅斯購買煤炭,12月起不再從俄羅斯進口大部分原油,2023年2月停止進口俄羅斯成品油。歐盟和七國集團以及澳大利亞于2022年12月還對俄羅斯通過海運出口的原油設定了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
“能源危機”被端上全球政治的談判桌,上一次還是1970年代。
關閉歐洲“最危險”的氣田?
1959年,荷蘭人在格羅寧根省的斯洛赫特倫發現了一座天然氣田,“這對國家能源供應極為重要”,時任荷蘭經濟大臣德普斯(De Pous)向全國宣布。
歡欣鼓舞的政府成立了一家名為NAM的能源勘探企業(Netherlands Petroleum Company),股東包括荷蘭政府、跨國能源企業殼牌以及??松梨?。
此后,NAM一直是荷蘭甚至歐洲最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商。根據荷蘭議會調查委員會在2023年2月24日提交眾議院的一份調查報告統計,60年里,格羅寧根的天然氣開采為荷蘭帶來了超過3630億歐元的收入。
但能源開采的后遺癥隨之而來。
1970年代,當地地表發生沉降,這是天然氣開采的正?,F象,人們并不過分擔心。1986年在非地震帶的阿森地區發生了地震,人們才開始懷疑可能與天然氣田有關,但NAM以及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都否認了兩者的關聯。
此后地震越來越頻繁,“居民們時常能聽到茶杯在櫥柜里乒乓作響”,薇舍向南方周末記者形容。氣田抽氣后,原本充滿天然氣的孔洞沒有了填充物,極易誘發地震。
2006年8月,當地發生了一場3.5級地震。2012年,又是一次3.6級地震,對當地建筑造成了巨大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