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多年后卸任,他們的欣慰與遺憾
時隔27年,周洪宇依然記得自己的第一份提案:“建議武漢市應該制定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比缃裨倩貞涍@份提案,他哈哈大笑,給出了四個字的評價:自以為是。
雖然部分建議目前還未落實,但在俞金堯看來,不斷重復、不斷呼吁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2008年,首個在全國人大的任期結束后,周洪宇出版了兩本書:《怎樣做人大代表》和《怎樣寫人大議案》——這成為許多新任代表的“教科書”。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22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閉幕,參會人員走出會場。
過去十五年間,每年3月,幾乎是俞金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作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每年要寫提案、準備“上會”,還要接受諸多媒體采訪。
2023年的春天,他難得閑下來了——2023年1月,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公布,俞金堯不在其中。俞金堯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做了”之后,他得到了放松,有了更多時間專注學術研究,或是見見朋友們。
律師蔡學恩是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日常主要關注法律、法治建設領域。履職十年,蔡學恩的一些想法變成了現實,比如最高法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還有一些想法,依然在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例如設立中國律師節。
同樣輕松下來的,還有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他履職的時間更長,從2003年開始,周洪宇擔任了20年全國人大代表,共提出四百余份議案和建議,內容涉及教育、法治等多個領域。其中有近七成的議案和建議被采納。
履職多年后卸任,這些代表委員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尚未實現的想法。而他們相信,會有新的代表、委員,繼續堅持在全國兩會上提這些想法。就像蔡學恩說的,“這是一場接力”。
起點:“第一份提案自以為是”
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前,許多人均有在地方擔任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經歷。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代表和委員均表示,在地方履職的經歷,為他們在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的履職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周洪宇記得,自己是1997年開始擔任武漢市政協委員的。彼時,他39歲,一年前剛剛成為當時華中師范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主要做教育史研究。時隔27年,周洪宇依然記得自己的第一份提案:“建議武漢市應該制定教育發展戰略規劃?!?/p>
如今再回憶這份提案,周洪宇哈哈大笑,給出了四個字的評價:自以為是。
“一個地方教育的發展,如果沒有戰略規劃,它的發展就是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任務的?!敝芎橛钣X得,自己從頂層設計出發,“提的肯定是好建議”。后來,這份提案由武漢市教育局回復。
周洪宇記得,對方先是在回復中對提案的內容予以肯定,“周委員,你的建議很好,很有戰略眼光,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幫助”。隨即,話鋒一轉,表示“制定市級教育發展規劃是我們一項常規性工作”。
“我以為人家沒做呢,但卻是常規性工作?!敝芎橛钛a充,“所以我當政協委員提的第一個提案就是沒有調查研究的想當然,純屬自以為是?!?/p>
對俞金堯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