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搶破頭Vs村公益基金無人問津:問題出在哪里?
于這部分人而言,公開接受了捐贈,或對自尊心有所傷害,也會降低自己在村子權力結構中的地位。讓部分村民從事或繁或簡、或重或輕的差事來獲得公益金,而不是簡單地一給了之,才是變被動接受饋贈者為有尊嚴勞動者的得體之舉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三年前,我的老鄉兼好友阿賓在老家牽頭組了一場飯局,參加的人是村里在外發展得還不錯的八個人,尤以包工頭、公司老總居多。鑒于村里有部分人家日子過得相對緊巴一點,大伙商議決定成立公益基金,具體方案是八個人每人每年捐助五千元,即每年有四萬塊的公益基金,專門用于資助與幫扶村里的困難戶。
基金被儲存于一個公共賬戶,由阿賓負責管理,基本程序是申請人說明一下自家經濟狀況及面臨棘手難題,然后由八人集體商議和表決資助還是不予資助,如果資助,資助多少額度,這個事大致就這樣敲定了。在農村,很多事沒有想象得那么復雜,沒有那么多文本化的規定或章程,尤其年輕人做事,通常比較干脆、爽快、高效。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盡皆知。
奇怪的是,阿賓告訴我,三年過去了,基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