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認真”拆解成三個動作規訓學生:這是好的教育嗎?
我的感受是,課堂節奏千萬不能一直“繃著”,那樣的話,就算課堂上能維持著高效的、一致的“認真感”,但也許學生早就在心里默默“抗拒”了,效果適得其反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一位微博主分享了一個“挺有趣的案例”:在全國最頂尖的小學,有位老師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認真聽講。這可能是所有老師的目標,但她和別的老師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從來不會和孩子說“你們要認真聽講”這句話,而是會要求他們做到三件事:上課眼睛要盯著老師;手必須放在課桌上,不能放下面;聽到老師敲黑板了,才能拿筆記筆記。
這位微博主感慨、諸多網友也附和:這個老師是把“認真”兩個字拆解成了具體的三個動作,掐斷了分心的可能,“我就覺得這老師太牛了,干啥都能成”。
但并不是所有網友都認同這一點。一位網友諷刺道:連聽課的動作都要分解成SOP,這老師很適合去工廠,高低得是個班長吧?另一位網友直話直說:小學教育就要把人工具化、流程化、機械化,這真的是我們所要的教育嗎?
看到有不少網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