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父子的最后遠行:美國作家丹尼爾·門德爾松談《與父親的奧德賽》
當你是某人的孩子,你只把他們視為父親或母親,這是你與他們聯系的唯一方式。在游輪旅行之后,我更同情我的父親,因為我能夠體會他人格中的某些部分,那是以前從未見過的。
父親去世后,我開始覺得要為他的聲譽負責,因為讀書的人并不認識他……我不單單寫自己,必須對其他人如何看待他負責,這是很大的責任。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慕琰
門德爾松將父親旁聽自己給本科生開設的《奧德賽》研讀課、共同參加游輪旅行的經歷寫成《與父親的奧德賽》一書,將古希臘英雄父子的傳奇史詩與當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圖為奧德修斯回家后與奶媽相認的情形,法國畫家布格羅作品。
“你可以看到這是有很多幽靈的房間?!钡つ釥枴らT德爾松開了一個玩笑。他身后有一張床,是已故的父親杰伊·門德爾松很久以前用門板改造的。這張床因《與父親的奧德賽》而廣為人知,杰伊聽兒子的《奧德賽》研讀課時往往要留宿一夜。一個成年人縮在窄小的少年床上,可想而知多么不自在。
丹尼爾·門德爾松是巴德學院的古典學教授。他在2011年初為大一新生開設《奧德賽》研讀課時,八十一歲的父親突然提出要參加這門課。是的,父親要做兒子的學生,事關人生遺憾。接下來的游輪之旅以及父親意外入院、猝然去世,文學經典與人生經歷一道組成了《與父親的奧德賽》。
動人的細節散落在書里。青年丹尼爾出柜時,父親的回應似乎胸有成竹;在旅途中,年老的父親向畏懼險境的兒子施以援手。在課堂與游輪上,父親顯露出被日常生活壓抑的、風度翩翩的那一面,令丹尼爾大為驚奇。
不過,在大部分時光里丹尼爾都與父親關系疏離。與嚴謹、刻板、不茍言笑的研究型科學家相比,他試圖尋找風度翩翩的長輩當作精神上的父親。對身份日漸困惑,也令他很早就越發敏感。十五歲時,他還寫信給遠在南非的作家瑪麗·雷諾特,試圖傾訴困惑并理解文學。許多年后,瑪麗·雷諾特的朋友送給他一張瑪麗的簽名照,他把照片掛在辦公室墻上?!八恢痹诳粗?,這很好?!绷硪粋€玩笑。
五年的書寫令丹尼爾更了解和同情父親。在書中,丹尼爾與父親的關系和《奧德賽》形成了對照。那不是嚴格的對照,卻非常明白地說明文學典籍與普遍人性、恒常道理有多么深刻的關聯。它也在講主人公奧德修斯與妻兒、父親的故事。因此典籍會在歷史的嚴格揀選下幸存,且常讀常新。
除去生死,書中還提到了另一處重大的遺憾。父子兩人未能抵達奧德修斯的故鄉伊塔卡,旅程留下了缺口,杰伊不久后就離開了人間。史詩中的奧德修斯歷經千辛萬苦,為求生甚至不擇手段,終于回到了故鄉。對于他是否是位英雄,父子之間也在課堂上產生了分歧。從這個意義上,游輪之旅也是他們的和解之旅。
由丹尼爾·門德爾松英譯的《奧德賽》將于2024年出版,他或許會在導言中提及杰伊以及那次游輪之旅。這樣旅程會有完美一些的結局,達成一次美麗的環游。
此外,丹尼爾的家族來自拉脫維亞的里加,納粹屠殺猶太人導致他在那里再無親屬。他曾花費超過五年時間在若干國家尋覓罹難親屬的蹤跡,寫出《失落者:追尋六百萬人中的六人》。這本書也將出版中文譯本。已故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經拿到這本書的改編選擇權,并與他會面幾次,但并無進展。
丹尼爾還頗為積極地為媒體、雜志撰寫種類多樣的文章。譬如,他為《紐約書評》著名的創始人羅伯特·西爾弗斯書寫深情的紀念文章,也給該刊撰寫英格瑪·伯格曼小說的書評;“美國男孩”與瑪麗·雷諾特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