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下崽也辦酒席太瘋狂:如何才能擺脫攀比之風、走出囚徒困境?
宴席多了很多,置辦宴席的由頭層出不窮,小孩滿月,孩子考大學,在外買新房,買(或換)新車,子女參軍,任何人過任何生日,不論是年輕人30、40、50,還是老人60、61、62。媒體還報道過更夸張的,在貴州某些農村地區,連母豬下崽也能成為辦酒席的由頭。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我與大舅電話閑聊,得知兔年春節他整整胖了15斤,原因竟然是他在湖北農村老家天天赴宴吃酒。作為南方某市交通系統的退休領導,他是鄉親們眼里“在外面混得有頭有臉的人”,當鄉鄰辦宴的時候,他自然被競相邀請。
熟人社會五件事
置辦宴席的原初功能是強化親友聯系,以家庭成員生命周期中的重大事件為由頭,邀請親朋齊聚,慶賀一下。我記憶里的重大事件大體包括五件:小孩滿一歲,年輕人結婚,家里起了新房子,70、80歲等老人逢十辦壽,乃至去世。
那時候的宴席非常隆重,某家辦酒席,經常是全村人一齊幫忙,有的殺豬,有的搬桌子,有的買菜,有的做菜,有的傳菜,有的洗碗。我記憶猶新,當年宴席期間使用的桌子、椅子、碗、缽、筷、鍋、勺、蒸籠等廚具或器皿都是各家各戶帶過來,每家每戶的廚具或器皿都標注有各自主人的名字,以免事后混淆不易區分。
換言之,宴席的單體家庭屬性相對淡化,整條村莊的村民都卷入其中,某家有事,大家一起操辦,一起出人與出力。鄉鄰間的互助精神強化了熟人社會的基本特征,很大程度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囊括直系親屬,還包括同村或鄰村村民。上述互助精神還被廣泛擴充到鄉村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家兒子結婚,全村人過去幫忙;我家蓋房子,全村人過來幫忙;他家收割稻谷,全村人過去幫忙。
囿于相對落后的經濟水平,當時的禮金普遍微薄,以3-5塊居多。整體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